由環境議題著手,融入美感教學,讓質感、色彩、比例等構面,於減塑園遊會中呈現環保文青市集的風貌。
思考從平面轉化成立體造型,過程中體會物件的接合構造,並從中了解結構之美
以傳統手工藝摺紙手法─「三角插」為概念,請小組應用插梢的模組構造方式,打造出不同款式且穩定性高的作品。
帶領學生探索質感及觸摸體驗,透過操作並能傳達質感構面與節令連結的感受意象。
觀察教室公佈欄設計,發現色彩配置與排版構成還有改造與調整的空間
教師介紹色彩的各種屬性,認識衝突色、調和色、象徵與民族色彩,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之色彩,理解生活中合宜的色彩搭配與應用。因任教班皆為新生班級,課程接著從認識校園環境出發,讓學生利用色票採集、紀錄、分析校園的色彩,引導學生發現校園美感角落及檢視校園待改善區域,並讓學生討論、選擇符合校園之「調和色」。
經由分析質感的不同屬性,結合感覺形容詞,讓學生用質感來表達自己個性的特質。
從構造出發,由生活觀察中物件的組構方式,選擇捕夢網為上手網狀素材,感受「構造」的規律、統整性。
運用拓圖及超輕土拓模收集質感紋路作為小書封面,再選擇適合的紙張與自行製作的手抄紙為內頁,成為一本質感紀錄簿。
讓學生思考平面構成在平日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見?藉此引發學生對於「構成」存在於生活環境中的覺察。
從生活中發現我們所需的「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器具或物件組成,或是同一物品包含了不同材質的面向。讓生活有感,便以搜集不同質感應用質感,建立出生活的美感經驗。
「許我一個職業名片-生活美感力」的課程設計,首先從『行業名片』美感觀察力活動開始,訓練對學生的美感經驗觀察描述能力;接著從秩序練習~重複單一、整齊韻律的幾何-色彩漸層排列練習;接著以比較法練習字型的分類與比例搭配;再接著進行色彩與行業對應的練習討論;再接著讓學生進行線上軟體的名片排版分析試驗;最後再進行各類紙材的質感印刷與討論。
帶領學生感受環境與空間的美感因子,進而以水泥灌鑄一個空間作品,體會質感與比例構成之美。
美感教育中談論的色彩教學,並非僅是色彩知識學理,而是如何『使用色彩』。色彩運用的地一步,先要觀察大自然及生活中的色彩,藉由經過剪貼完成的色票(71色)、觀察分析色彩、進行色彩選擇、配置與調整,單純記誦色彩學並不能全面地掌握色彩能力。
把自己的膚色轉化成杯子色彩,配搭上杯套的顏色,成為一組合乎美好感受的配色,形成整體的美感。
課程理念發想自「Spread ~生命的色帶」計畫,主要目的藉由色彩為媒介,刺激學生對自己生活內涵做更深入的感受,以期提升感官敏銳度。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
讓學生選擇適當材質,考慮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及整體構成,進一步展現結構之美。
應用不同物件性質、質感與便利性等組合搭配開始(如各式麻荖各種容器的擺盤)、(各式主題蛋糕作法不同食材裝飾)、(各式布料不同內容主題書籍,製作合宜的書衣),去發現常被忽略或意想不到的質感呈現,了解如何搭配較為合宜,營造「這樣比較美!」、「make it nice!」美的生活態度。
透過日常隨手可得的餅乾,以層層堆疊排序的方式,進行「力」的初探。從結構與構成的體驗創作中,自然而然的發現美感,體會對美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