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本校校訂課程原有的讀報教育,加入安妮新聞一併介紹,讓孩子進行版面的比較。
本課程以七年級學習的視覺基本要素:線條、形狀、色彩為基礎,以「圖樣構成」為主題,探索秩序與美感。
透過知性、感性兼具、充滿美感畫面的報紙,全面性的瀏覽「安妮新聞」的內涵。
課程引領學生深入泰雅族弓織文化,製作獨特風格的手環,探索色彩意義,擴展想像力。探索顏色意義,創作泰雅風格手環,並分享成果與心得。
先認識人的六種基本情緒,再請學生分享個人的情緒經驗。
以生活經驗為主軸,發展出自己的新聞作品,創作出一份讀報。
從實際操作特刊中的〈聽聽看,這些聲音來自哪裡?探索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內容,引起同學對聽覺的興趣。
基本設計教導學生以美感解決問題,透過包裝盒活動培養設計能力,並藉Inkscape軟體應用美感於未來生涯。
配合六年級校定課程-職涯探索,希望學生找到自己的夢想,了解自己的特性。
由親子、與觀賞者的角度,轉換到自身的溝通表達上,應如何應對與表達會更加合適。
以女性議題為主軸,透過服裝設計探索學生未來職涯發展,並在手作中體會正向思考。 跨域探討西洋歷史、藝術史與服裝設計史,融入性別平等觀念,從商標設計到商品製作教導學生設計原理,結合家政與生涯發展。
辨識自己的情緒、如何適當表達、了解情緒是很複雜的、罪惡感與羞恥感、如何療傷。
以多元角度去探討不同的友誼關係,拓展視野與觀點。
透過了解報紙的功能與編排方式進行讀報教育。
以聆聽特刊為教材,引導學生對於一般報紙與具有美感報紙的比較。
透過《垃圾在哪裡 絕對難不倒你》的跨頁圖像尋寶遊戲,讓學生嘗試創造圖像傳遞訊息。
課程以植物為主進行一系列實作體驗,以L型資料夾設計結合植物,展現生活美感。透過觀察、描繪、製作植物標本及拓印,深化對植物的認識與了解。
以雙閱讀素養的模式進行,讓學生比較實體報紙與電子刊物的閱讀差異。
藉由地球超載日的定義,引出孩子對於四項過度消耗的地球資源的認識。
這課程旨在重新檢視美感教育,讓學生重新探索自我潛能,並肯定其價值。作品可供展覽並存留紀錄,培養整合能力及視覺表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