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旨在十二年國教最後一個階段,可以讓長期在升學主義至上的台灣教育體制中成長的學生,重新檢視美感課程進行的態度及術科操作完整度的培力。學生可以透過此課程,確實重新覺查自我感官的潛能,用五感再度探索自我,並藉由創作的完整度,肯定學生的自我價值。讓作品不再是打完分數就回收處理掉的應付心態,而是視為正式作品可供展覽並存留價值珍貴紀錄。利用美感課程計畫的合作,轉化學生規劃作品的整合能力,讓學生練習掌握視覺符號表達的能力,由實作的經驗,進行思想、價值與情意的表達。另外也利用本校這五年間所執行的相關美感計畫,讓呈現的設計案例,指導學生具備藝術感知、欣賞、創作與鑑賞的能力。最後透過相對應的蕭如松藝術風格轉化,學習用學生自身的經驗,將校園定點的景像與事件,透過圖像的去立體化與簡化,形塑自創的視覺符號。

美感預期成果

教學創意主要以教材概念化為主,把生活經驗融入美感課程中,再結合曾經執行過的美感相關設計案,執行內容上依據對應的美感構面,從術科教學步驟的分解中 ,教導學生務求每階段達成目標後,才進行下一階段,照步驟達到完整度較高的作品。雖然本校學生為普通高中,但在進行課程時都會要求學生把作業當成作品看待。所以預期學生的作業,不只是打分數的作品,還要變成可展示使用的設計成品。但在實際實踐的過程,尚有程度落差的問題,有些組別的完整度極好,部分組別未能達成預期。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上關於美感觀察,我們從校園環境中觀察校園美感再造計畫的生態池鐘塔,重新
建置蕭如松風格的環境,以實地了解藝術家的作品。另外在學美美學計畫依然以蕭如松風格
的指示標誌作為美感觀察的基礎。而美感技術的呈現,我們在課程中讓學生學習的美術設計
工具或技法:如版面構成、字型設計的練習,直至圖形元素的構成,發現學生的差異化較
大,有部分未能達到完整度的要求。在美感概念的指導,在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的概念:新
藝術運動、非具像藝術,大體上都能達到認知能力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