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表情來判讀情緒,接著透過安妮新聞的聆聽特刊,連結讀報教育,懂得溝通時的停看聽。
以「溝通的魔法」此專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建立「聆聽與溝通」的能力。
透過觀察與想像,讓讀者打開聽覺感受,聽見微小的聲音、留意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聲音,讓生活更加有趣。
報紙中,人們用塑膠垃圾製作成磚塊並用來蓋學校,除了讓我們佩服,也讓我們思考如何更高CP值的使用身邊的「垃圾」。
透過各版面的標題及內容,擷取訊息,找出本期的主題,簡單表述內容。接著,延伸與主題相關的議題討論。
藉著對情緒的認識,來喚醒學生對情緒的產生與抒發有更多的關注,提高對自身的覺察。
課程設計以美感構面的「色彩」為教學核心主軸,介紹台灣各原住民文化特色。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為主,從原住民傳統服飾中,介紹傳統服飾的小飾物件色彩搭配,如何產生美感感受。從顏色素材中,延伸到色彩搭配的美感形式運用。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
透過教師引導一起看文章,了解安妮新聞的版面,以及第八期的主題──朋友。
藉由專業攝影師和錄音師所製作的素材,以「縮時」和「聆聽」的方式,重新認識臺灣的人文地景和聲音地圖。
以安妮新聞第十期”腦筋急轉彎”封面插畫為起點,引導學生不同角度觀察,部分或全面觀察。
從校園中樹枝的比例感受美感比例,再從校園修剪的樹枝中,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進而,從削、磨之中,感受不同樹皮的感覺,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的樣貌,以及最流暢、最舒適的、最合手感的線條比例。
希望藉由安妮新聞,讓孩子不但有美感的體驗,也能與同儕有更多的溝通與對話。
採用安妮新聞節慶特刊專題「天天紀念日」為主軸,帶領學生認識特殊節日。
以生活美學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整潔」、「配色」、「風格」三大基本要素中,體認美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聆聽特刊為主要閱讀探究文本,讓學生透過聆聽特刊各版面主題來探究自己想要知道及關心的事。
藉由《安妮新聞》第十五期〈夢想〉主題所規劃的內容──「帶領孩子踏上探索自己的學習之旅,透過不同層面的名人、思考及作品看見尋夢的各種樣貌。
本實驗課程以「線條」為主題,請學生發現生活周遭的臺灣文化,舉凡各式窗花樣式、原住民文化的圖騰…等,透過此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臺灣文化的美感,探索其中秩序構成,並帶入美的形式原則,每一個圖樣設計都可以有自己的故事。為吸引國中生創作興趣,媒材將以Henna印度彩繪作引起動機進行實驗,瞭解Henna印度彩繪的由來後,期望學生透過探索與嘗試,應用秩序構成,設計線條圖樣,傳達個人價值觀、興趣、喜好或個人成長故...
本課程挑選出不同期別《安妮新聞》內容,對應到不同的項目的SDGs目標,讓學生主動閱讀與思考問題。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讓學生勾起在這塊土地上,曾有過與某一城市互動或有感的豐富經驗。
本課程運用安妮新聞美感教育報紙中有關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的主題,啟發學生對於文字與圖像表達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