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構成的定義用黑白將構成作簡易練習帶入基本型設計與重覆,用筆刀雕刻軟質橡皮擦手作方式設計基本型,帶入構成的應用,重複重組花紋。
以「剪紙藝術」為概念帶入課程,透過生活中窗花的造型去認識四方連續圖形的構成方式,讓學生可以更加瞭解剪紙藝術在生活中的運用情形。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透過木偶人偶模型托起空氣鳳梨的方式,觀察「支撐力」的多元表現。運用可塑性高的鋁線,嘗試以捲、繞、纏、勾、掛等方式,探索可支撐空氣鳳梨的結構。
蒐集各種紋路質感紙材,依據自己的性格特質,為質感杯搭配適合的紋理杯墊。
開啟學生從考卷的機器紙材探索質感到手工紙材,做一系列的紙質探索。一個人的質感經驗資料庫,會隨著生活經驗累積增加而豐富。
教師介紹各類型再利用的藝術創作和設計物,引導同學將身邊的廢棄物,運用巧思,進行再利用。
透過教學活動引導從比例的美感探索適合的大小,並思考分析動物、昆蟲的結構比例如何讓大家形成對於比例大小的既定印象,以及如何可能延伸轉化為適當比例美感的藝術雕塑品。
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效的利用空間,利用此次的課程讓學生知道人體與生活物件的比例關聯,並用PP板讓學生自製具有收納功能置物盒,藉由比例的概念探討生活物件的比例和美感構成的關聯。
了解『構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讓學生認識每個設計除了美感以外,還存在哪些必要的功能性。透過結繩與編織探討如何製作出一個有承載力的吊床。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認識報紙中提到的職業類型並進行小組討論及演出。
藉由澎湖花磚的工法、設計與拼貼方式,讓學生觀察其色彩與圖形構成,以重複的幾何圖形完成自己的花磚,體會往日的美感與創意。
引導學生從日常事物探索色彩,認識濁色系低彩度的配色方式並發現搭配合宜性的重要,最終省思所處環境及自我內在美感。
透過校園採集,將質感肌理及物件拓印,把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運用文字表達,讓全班共同建立材質質感—情緒資料庫。
使用木枝製作日常用品,進而從削、磨之中,感受不同樹皮的感覺,在留與不留的過程中,得到視覺呈現最完美的比例的樣貌,以及最流暢、最舒適的、最合手感的線條比例。
先讓學生透過察覺椅子物體造形比例尺寸,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關鍵,藉由拆解體驗構造之間的必要性條件,進而利用比例、結構與構造,增進學生對生活物件的美感品味提升。
跨域社會(歷史/地理)與資訊科技,從學生認識、探索、走訪、感知的過程中建立自己對家鄉認識的自我觀點,進行家鄉生活私房地圖的導覽設計。
課程以安妮新聞第二期作為讀物,最後用漫畫或是逐格影片的形式呈現成果。
以2020 東京奧運來了 5 項新競技運動為起點,探討時事「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分組蒐集並介紹奧運項目,並設計適合居家的親子互動的運動/遊戲。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進行美感教育智能閱讀,延伸出美感實作。
本課程以兩大主軸-美感與媒感(媒體識讀)結合安妮新聞,提升孩子對生活美感的重視及開啟對紙媒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