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了解『構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讓學生從日常文具用品中,一一解構,認識每個設計除了美感以外,還存在哪些必要的功能性。再藉由竹筷、竹籤、紙板等條狀材料,讓學生練習設計『線與點』固定的支撐與可移動的支點,探討其中構造關係。再以回收的舊衣服,透過結繩與編織的技巧,重新設計應用,探討如何製作出一個有承載力的吊床,讓學生可以學習以美感再生,活化二手資源。

美感預期成果

同學透過六堂課的引導,可以更了解結構和構成的差異性,同時對生活中的物件挑選,不會只侷限在外觀的美感,而更能探討使用上的功能性、堅固性,延長物品的使用期,提升生活品味的質感與量感。

教師課後省思

1、課堂一:教師可以先開立雲端共編檔案,以利同學分享採集的構造相片,同時進行討論、歸類。

2、課堂二:學生必須要選擇一種程序的排列,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調理看待解構後的物件。

3、課堂三:此單元必須要有條件限制,每個小組約五人,配置六根竹子,五條繩子,而學生進行任務時,每個結繩必須具有意義,

4、課堂四:剪布用的剪刀,必須是中型的剪刀,請學生帶時,要特別交代,不然課堂進行時,進度會受影響。

5、課堂五:每組學生只能帶一條童軍繩,學生必須用自己身體為丈量的只要工具,目的是學生對環境空間會更有體感、互動。而童軍繩只是輔助。

6、課堂六:吊床面的大小與固定的高度,會影響支撐,床心過大,垂墜感增加,因而搭架高度要更高,以結繩單純綁在樹上,不容易有長久的乘載力,可以採用越野掛鉤綁繩輔助,較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