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生活中的問題環境,以物件色彩、質感之空間比例、構成重新規劃提出改善方案,對環境「有感」而後「行動」。
發現環境中的質感,探索公共藝術品各式材質的美感,並應用各式媒材表現自我意象,讓學生嘗試在木片,運用毛線、布料、種子、個人隨身筆盒,進行個人質感圖像構成創作。
校園是學生共同創造回憶的重要場所,為了讓孩子能更積極的去發現校園環境的美,並繪製出具有美感的校園「主題」地圖,透過製做校園五感地圖向全校師生展示校園之美。
本課程先從台東在地原住民文化介紹、重新開始摸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並透過逐一訪問部落耆老記憶中樹皮衣的製作技術,再利用樹皮特性研發出商品,提升樹皮的使用與價值。
設計「飛針走線 板上釘釘」單元,讓學生發現材料質感,從視覺上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先了解「質感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線和釘子,在六堂課裡建構自己的質感設計。
透過觀察、感受不同材質的質感差異,建立個人的質感經驗資料庫,並能藉由體驗,察覺材料質地「合宜性」選擇的重要性。
藉由學習質感分類並擴充質感形容詞,嘗試搭配鈕釦與布料,讓學生依設定的主題與場合,選擇適合的鈕扣結合組裝成花束。
質感容易被物品造形或色彩特色掩蓋,本課程以任務導向,指派生活器物質感活動,讓學生覺察生活中物品的質感選擇與搭配。
創作技法會改變質感變化,以水泥乾燥硬化後的肌理,與植物質感的搭配,使學生在選配過程中,思考合宜的質感配置。
美感預期成果 發現生活中的各質感。 能辨識感知質感給人的不同
帶領學生於課餘時間蒐集關於自己的一公分質感資料庫,累積對於質感應用在日常的經驗值,最後進行為愛所選的手機殼創作實驗。
「美感教育」來自生活經驗的累積,讓學生以點線面12宮格來探索基本造型的組合美感。
從發現生活環境中紙材運用之質感採集為起點,先接觸各種紙材表面,再閱讀及感知紙材的表面觸感、光澤、功能性等訊息,以累積學生個人對紙材的「質感經驗」資料庫。
藉由蒐集並製作質感資料庫與生活物品質感的觸摸建立連結,最終組裝立體牛。
進行質感書腰設計,以自己閱讀範圍的書籍,尋找書中的三個句子,進行質感的分析與詮釋,包含材料的感覺書寫,並製作質感片,練習質感的再造。製作書腰,質感美感帶入構成美。
現在市售手搖飲非常盛行,透過學校附近手搖飲店家引導學生進入質感的探討,觀看不同品牌的手搖杯的異同,這些不同容器有什麼樣的考量?對於消費者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透過孩子敘寫故事的方式將生活情境放入課程中,以收集、實驗並分享的方式讓孩子直接觸摸、再次檢視、彼此共振質感的種類、感受、依據、運用。
講解水泥灌模基本原理與實作,再將完成的水泥花器植入多肉植物(或其他校園小草花亦可),完成後進行成品分享與回饋。
同學們將認識什麼是質感並注意到生活中有許多不同質感的存在,質感有各種感官感受到的質感,物質表面的質感,也有心裡層次的質感。
讓學生發現生活中不同質感搭配的合宜性外,配合環保議題設計環保燈罩。鼓勵學生觀察與發現各種材質的美,並嘗試合宜地搭配材質來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