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攀登麟趾山經驗為發想,分組設計出一款跟玉山人文史地、自然生態、挑戰心路歷程有關的桌遊。
學生藉由美感電子書自學,理解美感的基礎為秩序以及六構面原理原則,並分組進行校園及街區踏查,以六構面為主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感角落,攝影紀錄後,於課程尾聲進行「美好校園提案」,以「街道家具」設計為概念,探討空間中的構成關係,發現待解決的美感問題並試圖提出設計方案。
課程由學生周邊的保溫瓶開始探討,在相同容量下比較保溫瓶不同長寬比例的差異。透過測量與繪製將保溫瓶外觀簡化成平面的狀態,在矩形空間裡做水平分割,重新設計各個機構間新的比例關係。 接著以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引導學生操作水平加上垂直的分割,並欣賞純粹幾何抽象的美感。
藉由秩序與構成的⽅式,將頭像變成⼀個圖案(pattern),經由排列練習的⽅式以⼿機順時攝影的⽅式,學習觀看舒適的排列⽅式,以定位點放置各種不同的幾何形狀去組合,並且進行討論。
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透過個人嘗試、小組分享討論再次操作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並優化作品構成。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進而改善校內印刷品,從立體轉化到平面,經由設計思考的過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美感素養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啊!有~美!」的感受,透過本次美感課程,進行社區公共設施—孔蓋踏查,藉由孔蓋中圖文配置歸納出「構成」及「比例」的構面,並能嘗試轉化應用於個人「類人孔蓋藏書票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及嘗試具個人特色的美感創作。
「食,在美力!」即是「飲食,重在美感力!」本課程先從文具用品及書桌、書房擺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為具情感層面如溫暖、安定、冷靜…等畫面構成,並運用於淋醬、乾糧練習及甜點擺盤實作,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合於美感的擺盤組合。
將學校豐富的植物生態與美感構面的構成做結合,讓學生從學校日常會用的餐袋,去發想體驗生活的美感課題。
藉著被攝者多動向肢體張力的表現,攝影者從多角度探索畫面構成概念,拍下照片進行分析、比較與討論。
以學生生活的澎湖社區為色彩基礎,讓學生瞭解花磚的構成與色彩如何與當地建築融合、達到適切的色彩運用。
從社會科教科書中學習的統計類型圖表進行美感的比較,讓學生從觀察對圖表美感經驗的描述能力開始,並透過觀察經典案例如何運用視覺化數字視覺化,並且嘗試解構與改變排列翻轉圖表形式,最後在降低雜訊、加強訊息關聯性的調整,學習如何以圖表構成兼顧美感與資訊傳達。
從個人心願小卡的編排,到過年期間,以家庭準備的乾果盤練習擺放,進而到班級佈告欄分類規劃的呈現。
1 對於logo能解讀並說出其特點及優劣。 2 能觀察蒐集當地環境中的色彩,並建立色彩庫。 3 對於現有logo能提出合乎美感要素以及地方特色的改進意見。
了解基本的構成要素如線條、色彩、空間、質感等,並學會經由理性與感性的謹慎抉擇,做組合安排,使生活環境更具有美感的境界。
透過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引導學生解決美感與生活運用間的學用落差,並且透過反覆不斷的練習,達到美感在生活,生活在美感的教育理念。
理解平面廣告單的優缺點,並且知道該如何調整該廣告單的缺漏;能從自己製作的個人頁發現「構成」的要點。
首先利用色紙的分割與重組,說明構成的概念,以美食酷卡設計學習規劃與佈局。
從生活化的服裝穿搭出發,以『構成』為主軸,『服裝搭配』為主題的美感認知課程。
從實驗中探索與體驗構成的美感,了解構成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