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源進行動態創作,探索光影塗鴉結構與風格,進行構成的思考與實驗。
透過分析建物的構成美感,讓學生改變文字筆劃配置,將文字轉化成微雕塑。
觀察校園場域色彩,並根據場所精神配色、造型,以黏土製作符號元素裝置於盒中。
以日常接觸的文與書桌出發,分析物件構成元素相互關係,排列組合成美感擺盤。
本課程從學生頭痛的筆記切入,以構成為主軸,透過操作紙張版面的書畫構成,從中了解美感的構成構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
從生活中觀光地圖、平面廣告、書籍等文宣找到的構成元素,並帶入infographic資訊視覺化概念設計。結合AR技術,擴增地圖的功能及感受,將藝術知識、表現過程與完成作品整合於生活實踐中。
籍由不同素材應用,引導學生從探索光影間的變化,產出具穿透性及可互動的作品。
本學期介紹「美感構面」中的「構成」,期望學生利用「構成」原理,用紙張和保麗龍球設計出適合本校的公共藝術。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以學校植物生態為主題,透過認識校園的課程,提升對於校園的認同感。此課程主要讓學生從最基本構成之美為目標,從生活中「自然觀察」開始,由花草植物的排列構成引導到手提袋印花的佈置與擺放關係。
本單元學生將從日常中的觀察,紀錄營養午餐吃的方式,進而提問是滿足飢餓感的「吃」?還是兼具美感的「品味」?這之間的差異關乎餐盤中的「構成」。
了解開箱文並從其中分辨出是對稱美、平衡美或是主從凸顯焦點的美。
規劃在地文化走讀-丁家大宅課程,透過多科教師協同教學,帶領學生實地走訪鹿港大宅,並於課堂上進行文化探索、反思及創新。
本次以比例為基礎、以構成為主的課程,從一開始透過觀察環境中的中午便當菜色與搭配感受引導學生思考美味與美感,接著提出為何高級餐廳和我們的便當不同呢?差異在哪裡,利用問題讓學生產生思考,接著從單一食物與食器個別造型的分析、兩者的組合嘗試、到後來多種食物元素的搭配、配件的挑選…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讓學生從實際的討論與操作中了解食物與器物的立體構成。
校園植物觀察與紀錄並製作型版,後布局型版印染餐墊,運用構成原則布局 。
構成是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非單一性,透過影像的討論,能更明確清楚的知道何謂構成,了解構成的概念。經由影像範例的討論,強化學生建立的概念,再透過影像拍攝,將概念化為行動執行,了解學生理解到的概念外,藉由圖像的討論,更激發學生彼此間的創意發想,讓學生了解生活上是如何加以運用構成。
整合對美感的感受,並能應用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到美的產生來自合理的秩序與構成。
從印花樂市集的課程中,學生已擬定色彩計畫與構成進行印花的壓印與紙袋的設計,並完成一百種顏色的集體創作。這學期將利用已經完成的製版,延伸課程到各組包巾與包裝紙的構成與色彩搭配設計。並利用已經完成的包裝紙與包巾,進行展示與包裝,完成各組市集展示的設計。
在構成的練習上,藉由食物安排說明構成的基本形狀:方形、圓形、直線條、三角形與螺旋線條等要素,並透過課程的進行與練習體會「線構成」與「面構成」與「立體構成」中反覆、相似的形狀所產生的變化從中去發現構成中彼此形式呼應所呈現整齊、反覆、均衡、對稱等秩序的整體美感。
運用生活中鐵窗的基本構成形式展開觀察和分辨,能排列自己要表達的窗花線條安排,讓鐵窗的構成與學生的生活美感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