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認識光和顏料的三原色,了解色彩三屬性:色相、明度、彩度,使用黏土調色、配色,建構場域意象。學生的美感素養在發現校園場域的色彩,從場域中的色彩出發,平日生活、活動、學習的記憶、聲音和情感也轉化成色彩印象來呈現,學校是培育國家未來主人翁的所在,當這些場域色彩和學生生活的記憶色彩碰撞在一起時,共同編織對未來的願景,透過色彩意象,簡化的圖像符號,五感官的體驗聯想,讓學生用黏土凹凸穿透表現出平面與立體的構成,用色彩和黏土呈現場所精神,詮釋繼往開來的夢想藍圖。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會對自己研究的場域特別有感情,也會意外的發現校園生活空間中的色彩加入生命的色彩後,更加燦爛奪目有溫度。隨著網路科技的創新,民主思想的躍進,孩子們愈發能大膽地挑戰展現自我,新生代在美感課程的勳陶下,希冀能夠看到孩子們獨特的創意與設計,及其互相合作時,有愛、共好、共榮、共享時展現的團隊精神。「時空膠囊彩盒」的場域意象,希望能在最後的作品成果展發揮受眾力,更在體現的過程中學生能珍視彼此的情誼,而為了能讓美感的體驗延伸到光榮的每一份子,作品將在校園樂之館藝文空間中展示,預計與學校協商後,也將規劃設置在教室外走廊柱子上。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堂課學生進入自己選定的場所觀察取景拍照,學生會特別仔細的注意他們選定的場所色彩、造型線條和質感種類。學生拍出照片不會千篇一律只有一種視角。缺點是相機的感光呈色與實際是有落差的,陽光的強弱也會影響場所的顏色變化。

第二堂課讓同學們分組,針對照片比對色票作色彩分析,學生能準確地觀察色彩,並進行調色。調色的過程同學覺得很有趣也很舒壓,不若水彩調色那麼不可控挫敗感高;只是進行調色時會有比例抓不準的問題,為了調到與色票一樣的顏色,往往有些顏色的黏土太多,有些太少,結果像滾雪球般,愈調愈大顆,浪費了許多時間和黏土,後來請學生以淺色為主,慢慢加入深色,問題有獲得解決。調好的顏色做深淺的排列,別有一番美感。和直觀看場所的色彩的感覺,多了一種舒適感。

第三堂課進行場所質感的拓印,分成肌理的拓印和加入場所物質改變黏土質感等二種方式,學生多半能達成任務,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質感樣貌,然也有些組別也會因黏土調色調的太久,己呈半乾狀態,輕質土乾化膨脹,已拓印不出肌理,只有淺淺的印痕,因而都要重新調色,掌握適當的黏土溼度重拓,也耗了不少時間,好處是這個失敗的過程,讓學生在後面製作作品時,便更懂得如何拿捏時間,壓印出最好的肌理效果。質感的拓印透過黏土轉換出來,又加入物質,視覺和觸覺都有新的體驗

第四堂課將場所聲音及場所氛圍的記憶轉換色彩,學生多能恰當的呈現,調出相對應的色彩,色彩加上造形壓模的變化,學生覺得有趣很投入。會碰到的問題是學生會因為壓模器壓出造形方便較少去做變化。修正建議:教師可以配合場所精神在「隱喻性」、「象徵性」的圖案造形創作思考上多一點引導。結果場所聲音和對場所氛圍的感受,轉換出來的色彩和第一堂課場所色彩分析出來的色彩,有很大的差異性。尤其在綜合各要素要組合作品時,產生了色彩上的衝突感,解決方式是參考主題式配色之色彩學的書,加入調整配色。

第五堂課綜合前面四堂課的操作元素,完成作品,背景用抽象幾何,主題用具象圖形。學生討論場所精神用色彩和造形做抽象幾何構成拼貼,色彩面積大小,造形皆會影響整體氛圍,因此進行到一個階段,有些組別會覺得這不是他們想要的感覺,便打掉重來;也有些組別要轉換抽象思考成帶有隱喻的造形,遲遲想不出來,這時候老師就需要幫學生聚焦產出。(教學中發現,此美感課程放在三年級可能更為適合,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在學校時間較久,對學校各場所比較有感情,有回憶,連結理解力與發想都會比較成熟豐富。)

第六堂課學生將完成最後階段,主題的呈現,很意外的是學生多能用具象的造形表現他們對這個場所的意象情感,並且未因操作多堂,遇到挫折而減少興緻,最後完成品有讓人出手意料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