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觀光地圖、平面廣告、書籍等文宣找到的構成元素,並帶入infographic資訊視覺化概念設計。結合AR技術,擴增地圖的功能及感受,將藝術知識、表現過程與完成作品整合於生活實踐中。
以學校植物生態為主題,透過認識校園的課程,提升對於校園的認同感。此課程主要讓學生從最基本構成之美為目標,從生活中「自然觀察」開始,由花草植物的排列構成引導到手提袋印花的佈置與擺放關係。
本單元學生將從日常中的觀察,紀錄營養午餐吃的方式,進而提問是滿足飢餓感的「吃」?還是兼具美感的「品味」?這之間的差異關乎餐盤中的「構成」。
本次以比例為基礎、以構成為主的課程,從一開始透過觀察環境中的中午便當菜色與搭配感受引導學生思考美味與美感,接著提出為何高級餐廳和我們的便當不同呢?差異在哪裡,利用問題讓學生產生思考,接著從單一食物與食器個別造型的分析、兩者的組合嘗試、到後來多種食物元素的搭配、配件的挑選…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讓學生從實際的討論與操作中了解食物與器物的立體構成。
校內舊建築之遺跡是學生每日上學必經之途。本單元將引導學生開啟生活中有感的觀察。以「比例構面」切入,解密與分析校園「羅馬柱」與經典建築作古今、東西連結。接以課程平台,美感比例作為探索,學生透過不斷調整的過程,親身體驗比例的各種可能,進而認識比例。
以色彩為課程主軸,從台灣的自然環境,體會大自然之美,並反思生活場域的配色問題,進而理解色彩在人為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開啟學習色彩的動機。
讓學生理解各種材質都有各自較適合的接合方式,並能針對設計物件的功能需求,選擇適合的材質與接合方式。
認識水泥花器製作,利用校園開花植物,營造生活一角落的美好。
藉由生活物件尺寸的測量,讓學生發現身體與物件比例的關係,再進一步透過分隔板的拆解組合,並觀察不同用途的抽屜空間,找出對應於物件的收納盒比例模矩尺寸。
認識自我身型比例,理解服裝的美感元素,建構符合個人的服裝美學,實踐美感於日常生活。
整合對美感的感受,並能應用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到美的產生來自合理的秩序與構成。
利用色票採集永仁校園環境色,讓學生認識配色的原則與方法。
以瓦楞紙材試驗結構與美感概念,讓學生設計出坐不垮的美感結構椅。
課程主要以水泥易塑形的特色讓學生重塑花器,並透過加法、減法的技法改變水泥花器的質感。接著考量花器的質感與植物的選擇,讓學生體驗盆栽之美,了解重視生活質感的改變即是提升生活美學的一步。 從花器重塑、學習質感的選擇與搭配、了解何謂合宜的花器等,期待學生透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生活關鍵能力。
課程內容包含鏡頭語言,色彩在電影中的魔力、畫面構成及劇情分析,透過一連串的觀影體驗,以及小組討論,讓學生對視覺影像有更多地覺察。
以「質感」為學習要點,從生活發現日常所需「用品」皆由不同質感的氣具或物件組成,用品可以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建立初生活的美感經驗。
以校園為主要生活環境的高中生,超過8小時以上是穿著制服、揹著書包,從每日接觸的制服與校徽配色開始思考,連結到日常生活的配搭,將有助於提升學生對色彩的敏銳度。
藉由環境的小小改變,利用或製作既成物,使用攝影及電腦繪圖產生數位影像,透過發表與討論,使學生發現與了解美感構面「構成」的形式與內涵,完成充滿美感的視覺展現。
塑膠袋似乎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買個東西隨時都能免費得到提袋。我們知道自己身處「塑化世代」,但是,究竟對於塑膠袋這材質、形式造型、用了多少數量、如何過度使用、氾濫情形等卻很少有人知道和追蹤,也極難估計減量成果。
調整105-2本身研發的構面課程,使課程細緻化又便於複製。以學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習得構成為主、比例為輔的美感力,藉由整理術書籍閱讀和整理盒的利用規劃,意識到其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性,累積整理術的經驗,進而轉移至單色簡報的版面設計,從立體轉化到平面,形成美感力的學習遷移,經由構成和比例的思考過程,期許學生日後製作各式作業、報告、小論文、簡報等版面設計時,都能有美感的再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