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對象 學制:高職 課程講師:莊臥龍 講師 班級/人數:資
程初始從在地的「鐵花村」及「微光集」的攤位,引導學生分析攤販與市集的差異性,覺察色彩與質感對於主視覺構成的重要影響。實務演練分為「物件擺設構成練習」、「物件陳列構成練習」及「銷售會的桌面風景」三個階段,引導學生體會「陳列不只是擺放,而是透過有目的的展示設計,刺激或促進某些行為/思考」。
實施對象 學制:高中 課程講師:王煦中教師(居夏設計) 班級
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及分布帶入課程,介紹台灣各族不同文化下設計出的傳統圖紋,講解傳統圖紋的設計靈感源自生活何處,並以排灣族文化特色舉例如何蒐集資料,讓學生撰寫學習單,以學生自身族群認同來蒐集該族群傳統文化及圖紋資料設計新圖紋,並將圖紋轉印到板材上雕刻出來。帶入四方連續圖紋與二方連續圖紋排版設計,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色彩學概念自行配色設計版面,以自己雕刻出的圖紋章於帆布提袋上,將連續圖紋排版來設計自己的提...
實施對象 學制:高中 課程講師:李舲教師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根據蜂巢結構原理來製作蜂巢結構之生活實用物,讓學生發揮創意,規劃設計自己想要的實用物如: 手機架、聖誕裝置、彩球雪人、聖誕樹、寵物床,寵物的家…等。
「翻轉美感記藝」的美感課程活動,主要透過「構成」、「質感」、「比例」與「結構」的單元組合,讓學生對壓印排列與模具翻模組合方式的美感構面感受,從中探索構成圖案、質感變化、比例調配與結構呈現,觀察與討論物品所呈現出的相互關係。
鼓勵學生透過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體驗親近安妮新聞紙本,從中發現圖文並茂的版面如何闡述各國節慶的意涵,進而結合多元的創意表現。
透過安妮新聞的版面構成與色彩分配及文本的閱讀 ,讓學生有初步的視覺美感體驗,再引導學生初探聲景理論與賞析,課程設計透過校園觀察及聲音採集進而完成獨一無二的附農聲景明信片作品。
實施對象 學制:高職 課程講師:居夏設計 王煦中老師 班級
介紹黃金比例、范‧德‧格拉夫準則、費波納契數列、三等份、根號矩形等,利用閱讀安妮報紙,找出安妮報紙上的配置比例,是否符合上述的原則。
安妮新聞15期的「夢想公寓」單元作為同學對「選讀什麼職業學程」,以及將來「選擇什麼職業」剛好是一個思考、檢視的機會。
帶領班級11-15期主題瀏覽,帶領學生用美感構面的角度去一一探索其色彩、質感、比例、構成所給予的感受。
透過此次課程嘗試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美感感知能力。先透過美感報紙的篇章閱讀,學生將置身於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覺世界,從文字和圖片中品味各種形狀和造型的美感,並將其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連結。
透過生活設計主題的探索與練習,在過程中能更加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進而和同儕學習動手做之間的技巧討論,並能應用到生活中的事物,而提升美感價值認同。
運用立體模型手法,並結合數位工具,將藝術創作融合校園景物,透過各組發表提案,讓師生參與票選,觸發更多教職員生感受校園獨樹一格的美感,也期許學生的美感提案有機會能真實實現在校園中,讓美感成為日常的風景。
每種動物都是與我們共生共榮的小夥伴,期待透過課程也能引發學生心中對生物多樣性的共鳴,去沉思動物與自己的關係帶來覺察。
以黑箱作為三度空間,規劃點燈、嵌入或懸吊佈線的可能走向,營造視覺構成奇想。
色彩三要素的認識能初步辨別,能引生活當中例子讓學生有感,逐漸構思配色習慣。
藉由日本設計師佐藤大設計作品認識,介紹「解決問題、讓生活變得更好、更舒適,好的設計能讓人們發自內心微笑」的設計理念,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蒐集一片式結構物件,並提出牢固性與美感的觀察結果,啟發學生創意設計一片式構造手袋(或收納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