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發現「構成」無所不在,以書包分層整理,認識構成的意義。
運用圖片與文字的發散、聚歛、多組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一起擺擺看、分組共同討論, 釐清構成能依循的邏輯,尤其是主從關係的構成、訊息分割的構成。教師提供掌握構成設計的重點,展示板面構成範例,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發現及分析,提升學生的觀察力、累積獨特的美學觀點,最後結合構成的規範等問題,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版面設計。
利用「秩序」這個產生美感的一切來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周遭的美與不美。
由馬祖地區閩東建築為出發,讓學生清楚認知家鄉建築之美與文化內涵,察覺閩東與閩南文化的差別,最後能實際動手操作完成作品,體驗先民胼手胝足辛勤奮鬥的精神。
兒童畫經常出生活中鮮少看見的尖屋頂房子,若未經學習或特別訓練,長大後仍很難跳脫這種樣板式的造型。課程先繞過繪畫技巧,透過色〝面〞剪貼方式進行建築的拼貼與想像,再回到〝線〞條描繪色塊邊緣線,完成城市樣貌的繪畫作品。
人從自然而來,都市化後卻與自然逐漸脫節。課程從人與自然的關係開始探索,引導學生漫步校園出發,觀察校園裡大自然的元素與人為環境的對比。
透過美感練習工具體驗構成的各種可能,了解構成的概念與運用,提升個人的美感 品味,並能將此體驗到的美感原則運用於海報文字編排設計。
在色彩的條件加入後,如何稱為美?和諧的色彩亦或是繽紛的色彩?帶領學生首先思考並觀察校園中的色彩環境。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
「走在新竹」,他們需要一張地圖,一張不同於google map那樣鉅細彌遺、無所不包的地圖,而是一張屬於他們生活空間、結合自然與文化觀察的地圖,甚而,透過繪製地圖去發現問題、提出更多對生活的美感提案。
我,就是校園裡加分的移動風景。
利用「構成」為主題構面,兩個以上物件擺在一起,就會有構成的問題,先以一「配置」作先前的KIT練習,讓學生了解何謂「重疊」、「連接」、「分離」。再來懂得畫面中所謂「調和」與「對比」的造型概念。
本課程設計以「構成」為教學核心主軸,並帶入部分「比例」的概念,教師以職人一日生活為切入點,讓學生由文字摘要到工作時數圓環圖,再由圓環圖轉化為比例索引的概念。
生活用具常隨著器物的用途、屬性、價值等而選用了不同的各式材質,各種質料產生不同的觸感與質感,形成了獨特的氣韻與品味的美感。
有感於老舊校園由各處室分別規劃、佈置,分別重整後每區的色彩混亂,甚至為求豐富而越貼越滿 ,顏色越來越多的雜亂色彩堆疊方式,而設計這個色彩的減法課程。
未經砂漿黏固定型的構造物,磚塊 間 或與其他材質結合 時 應如何 考慮 固定並產生秩序美感?
帶領孩子進行點線面單一元素的擺放位置及對應關係之練習,觀察與體會局部與整體的構成關係,探索及思考比例與平衡的適切配置。運用「設計思考」發散與聚斂之流程,幫助學生進行幾何形狀的比例關係及平面設計構成之探索。
學生先從生活周遭蒐集主題色系的色彩相關物件素材,增加辨識色彩的敏銳度。學習色彩學與色彩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藉由分析各大企業的色彩意象,了解色彩與心理屬性之關係,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色彩系統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教學模式,組成「中和校園偵色隊」,針對校園空間進行色彩蒐集採樣紀錄,並針對校園色彩意象進行實作探索研究。
從校園質感踏查開始發現質感,從質感象限定義質感感受。從統一色彩之後的物體感受到質感轉換的過程,再從單一質感加入2種以上質感組合後的視覺質感體驗。選擇兩種不同的質感使用石膏翻模出樣貌,感受同樣石膏材質創作不同視覺與觸覺感受的作品。並將所有的作品拼湊完成一質感牆。
希望經由觀察校園人造物和自然環境採集色彩,更進一步紀錄色彩特徵、觀察對象的形體特徵做歸納分析,藉此瞭解色彩的特性,對環境色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