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教學活動試著能讓學生自己透過觸覺學會認識分辨:粗糙、細緻、軟硬、溫度、尖銳、光滑等不同材料,讓學生能由體驗個人可藉由自身去探索並建立屬於他個人的質感體悟。
在實驗計畫中讓學生由發現到探索並且學習生活中有秩序的配色、而對比是一種手段,是為了尋求兩者間的和諧與統一,以達成這樣比較美的默契判斷。
本課程盼學生重新審視生活中常閱讀的文本,以使用者為出發點,運用平面設計與構成的原則,重新設計出符合內容與主題,詮釋創作表現書封。
分析商標中色彩的使用,嘗試做色彩的不同搭配效果。並使用配色練習,挑選適合自己的代表色域。選用適當的配色,在包裝上傳達色彩感覺的意象。
以丈量生活中的尺寸為起點,找出對應關係,思考美的比例。並且嘗試是否能將美的比例,應用在文件夾設計上。
明度彩度與色相為縱軸與橫軸,做展示。主題:台灣土地母親的容顏。進而發現生活中的許多以細微層次變化的色彩實例的比例概念,並應用之。
透過眼睛來觀察幾項不同的土壤顏色,去深刻理解土壤之間差異。
以學生生活中的文具與書桌引導,讓學生觀察、分類並做整理,從而注意到物品的形狀與類別。再以構成中的「平衡」與「主從關係」為主軸出發,運用點線面的基本元素,引導學生轉換到情感層面,如安定、活潑等畫面構成,並將之運用在淋醬、餅乾擺盤。最後,舉辦溫馨的同樂會一同享受美的饗宴。
從試驗過程中感受到比例不同造成的美感經驗,並得以將試驗過程中得到的美之比例運用於剪紙圖案的設計,最後能將各種不同的比例關係聯想至生活應用中,找出合宜的比例美。
在國內外有很多利用色彩來改造環境的案例,透過案例討論色彩計劃於環境中給人的感覺,環境改造的色彩是否一定都是彩度最高的色彩?大自然環境的變化給予我們很多色彩的選擇,環境色彩的選擇可以運用自然、人文來觀察擷取色彩。
培養學生理解並欣賞「好讀」的版面,從日常生活中的「發現」開始,養成對於人文事物或自然環境的美之敬重,進而提出建議及創造。
從「學校色彩調查」、「學校代表圖像構成」的歷程,到「logo解讀與美感剖析」。
挑戰在教室的一角呈現餐會的取用區域,能規劃一個「視覺饗宴」,在有限的材料中以構成(主要)配合食物組合的特性,讓學生挑戰構成是平面的構圖與立體組合的總稱,利用形式的點、線、面、體組織現象組成彼此呼應的形式。
以「結構」為出發點,透過積木的排列組合,思考生活中一般常見建築、橋樑及其造型結構,背後設計考量原因及表現形式,運用面狀、條狀結構,建構出兼具耐重、穩固及美之造形。
從質感【探索】、食器【對話】到生活【連結】,透過觀察觸摸各種不同質感的器皿,繼而引導學生運用多媒材混和,進行材質創作,並讓質感發揮效用。
世上的東西不可能單獨存在,「當物件堆放在一起時,如何放才好看﹖」是個常令人傷腦筋的大問題,期望透過本課程設計實施,讓學生學習經由物件的選擇、排列、置放的方式,使視覺畫面達成和諧、有層次秩序,並產生令人愉悅的美感。
從校園裡發現色彩規劃,發現色彩的對視覺感受的重要性,並運用App對環境的掃描,觀察每天所處的環境色,並嘗試運用紙膠帶調創造出屬於五大洲隻色彩,感受國家色彩因文化、地理因素等所產生的差異性。
藉由選擇搭配不同質感織物實作,練習思考日常生活的穿衣美學。
具有美感的構成方式,是有邏輯可依循的,大致可分為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以及由許多零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因次利用構成的特性,讓學生從簡單的kit練習、對稱分割及主從的練習中,體會構成的美感。
以構成中的運用組合、主從關係與秩序等概念進行圖像擺設,選擇適宜的構成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