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世上的東西不可能單獨存在,「當物件堆放在一起時,如何放才好看﹖」是個常令人傷腦筋的大問題,期望透過本課程設計實施,讓學生學習經由物件的選擇、排列、置放的方式,使視覺畫面達成和諧、有層次秩序,並產生令人愉悅的美感。

第一節課 :每位學生將一張色紙任意分割成四小塊(有大小之別),一開始讓他們自由布局重新組成一個新個造型,讓色塊與色塊之間的位置放置產生新的關係,並請學生討論這色塊中,哪一塊是主角,哪一塊是配角、背景,為什麼﹖

第二節課:每位學生將一張色紙任意分割成四小塊矩形(有大小之別),重組成比色紙更小的矩形,方塊與方塊間可以重疊,或小塊的放到大塊之中,新組成的較小矩形中,哪一塊是主角,哪一塊是配角、背景。另外,整體畫面是否平衡﹖

第三、四節課:接下來在紙餐盒內進行格線分割練習,擺置出一盒吸引人一目了然、看起來愉悅又有美感的零食餐盒,內涵主、從、次、附加的構成與變化。

第五、六節課:運用前一節課格線所產生的大小、主次、位置關係,來製作一張單一主題的海報,透過圖片、主題文字、細節介紹,像一個個大小不同塊面,來組合成一張海報。提升學生的觀察及分析能力,最後將前二個單元的成果展示給學生欣賞,並選出覺得最具有美感的一個,並說明理由。將美的概念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從生活角落來認識美感教育,並實踐之。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1.整體訊息和布局時輕重緩急的連動關係
2.主次關係的操作
3.訊息內容的幾何化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將多種物件按照自己的想法整齊有秩序的擺置並呈現出來,並在當中呈現主、從、次、附加的區別來發現構成的平衡與變化。
  2. 讓學生透過課程建構出帶得走的美感能力,能將課程中學到的美感經驗與生活體驗相連結,能指出活中各個角落物件構成是否有美感蘊含在其中。
  3. 欣賞他人作品,並指出令自己賞心悅目的地方。

教師課後省思

關渡國中地處於台北都會的偏郊,學生除了自身關渡學區的學子外,也吸納了來自於竹圍、淡水和八里等地跨區就讀的學生。相較於臺北市都會中心的學生,本校的學生更形純樸、率真。然而,正因這份率真在生活美學中慣以「混搭」、「方便就好」。也因如此,常見學生午餐取食時,各類菜餚隨便疊放混置,隨即用餐,缺少食之美學。再則,教室內的置物櫃或抽屜也是順手堆放,沒有任何美感的考量與思維。因此,期望藉由此課程引導學生觀察事物放置時,思考版塊如何組成、分解、重組等,因配置關係變化時所產生的美感變化,理解「構成」如何產生平衡和諧或對比等美感。

  1. 經由本課程實施完成後,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遭遇的困難,觀察與反思如下:
    美感教育在「慢」中品味生活美學:在本課程中將學生原本認定簡易的、平凡的理所當然的生活習慣 ,利用kit及教材進行實作試驗,在「慢慢」學習的浸潤中,引導學生經由版面、構圖的組合概念體認「構成」之知能,創造不同的造型與版面構成的美感趣味。
  2. 教材與學習歷程遭遇的問題與限制:本著忠實呈現原始課程,這次課程學生之學習性動機與參與度大致上皆良好,雖然有多數學生反應第一~二操作kit時過於簡單及無聊,但大致上學生還是配合地完成。學生對於探索觀察kit的興趣與學習動力較不高,因為色紙版塊的操作較難聯結到學生真實生活事物。反思,若以課程的締造觀,下次實施本課程時可以利用生活事物﹙例如:文具、書籍、零食等﹚做為操作kit,進行「Knolling」排列構圖練習,以提高第一~二節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3. 學生對「食之美學」特別有感,有利美感教育之推動:美感教育不在於藝術理論的宣達,偏重於日常素養的堆積。學生對美食的喜好,每每助益了學生之學習動機與課程專注度。融入美學讓食物「形、色、味」三美兼具。本次利用點心盒分格構成設計練習,學生大都能專注的完成分格,理解「構成」的美感。
  4. 建議學校將美感教育列為校本必行課程:本校實施美感教育已有二個學期,每次美感教育結束後,學生總會問我:「下學期還有美感教育嗎?」美感教育以生活素養為導向,不同於純粹藝術創作,強調落實於生活中對美有感、重視美感、表現美感。若能列為校本必行課程,編列必要的支援經費,持續每學期施行一單元中之美感課程相信國中三年中之美感浸潤式學習下,必能見到學生蔚然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