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能從課程中習得的比例觀念運用到比例創意貼設計。
運用繩結來固定物件,搭配結構骨骼的關聯,帶領學生進行力與美感結構設計。
讓學生從操作KIT中體驗構成概念,也理解物件擺放在不同位置就有不同構成之美。
以新港的名片的設計做出發,學生能設計出符合校園風格的香客告示指引牌。
學生分組進行校園色彩踏查,以拍照及比對色票進行記錄,學習配色概念或原則。
從報紙版面設計解構圖文構成,學習編輯具有秩序美感的平面設計,結合情意素養課程,將家族故事匯整成專屬的家族報。
透過比例學習工具的使用,讓學生操作體驗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建立「比例感」。
藉由校園觀察取景的照片,進行色彩分析及色票繪製,進而思考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課程『結構橋美力』單元,引導學生發現其結構中力的作用與美感的關係。
課程中由秩序感知到觀察校園生活周遭中秩序的應用到教室空間規劃整理。
以小林弘和的一日色帶實驗,讓學生規劃出作息時間表,能夠以色彩對應作息時間,再解構色帶,重新編排成另一幅作品。
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環境,讓學生感受探索各種質地的觸感,進一步運用於物件中的改造。
從校園裡發現色彩規劃,發現色彩的對視覺感受的重要性,並運用App對環境的掃描,觀察每天所處的環境色,並嘗試運用紙膠帶調創造出屬於五大洲隻色彩,感受國家色彩因文化、地理因素等所產生的差異性。
以構成中的運用組合、主從關係與秩序等概念進行圖像擺設,選擇適宜的構成圖像。
以傳統手工藝摺紙手法─「三角插」為概念,請小組應用插梢的模組構造方式,打造出不同款式且穩定性高的作品。
觀察教室公佈欄設計,發現色彩配置與排版構成還有改造與調整的空間
經由分析質感的不同屬性,結合感覺形容詞,讓學生用質感來表達自己個性的特質。
運用拓圖及超輕土拓模收集質感紋路作為小書封面,再選擇適合的紙張與自行製作的手抄紙為內頁,成為一本質感紀錄簿。
課程理念發想自「Spread ~生命的色帶」計畫,主要目的藉由色彩為媒介,刺激學生對自己生活內涵做更深入的感受,以期提升感官敏銳度。
兒童畫經常出生活中鮮少看見的尖屋頂房子,若未經學習或特別訓練,長大後仍很難跳脫這種樣板式的造型。課程先繞過繪畫技巧,透過色〝面〞剪貼方式進行建築的拼貼與想像,再回到〝線〞條描繪色塊邊緣線,完成城市樣貌的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