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學期課程將運用觸覺累積的經驗,去了解各種物體組成的特殊性質,感知不同的質感之美。一般學生對習以為常的質地不太關注,難以察覺細微的區別。因此,老師以活動方式引導,希望能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環境,讓學生感受探索各種質地的觸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間接讓學生感受什麼是「質感」? 透過課程對校園到住家周圍生活的質感進行美感的重新觀察與體驗,分析質感與功能之間的關係,分辨觸覺質感及視覺質感?進一步並將之運用於物件中的改造,以燈具為主題,使學生經由操作體會美感的存在,並發現合宜的質感表現。

美感預期成果

  1. 提升對質感察覺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2. 透過課程體驗理解質感因素(材料/紋理)對於對象物的影響,思考材料的合適性。
  3. 能進行質感肌理改變及運用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身邊物件因太過熟悉而習以為常,並常以視覺為重心,對質感總是忽略或不太在意;此次課程刻意先讓學生以體驗為開始,去開發學生身體觸覺經驗!透過老師引導,活動設計及行動顯微鏡工具的使用,結合視覺觀察,忽然能察覺、感受生活上與周圍環境的種種不同觸感。在此同時可讓學生比較視覺質感與觸覺質感的差異何在?讓學生可以有意識的去關注環境裡的質感,開始對材質真正有感。此設計讓學生思考何謂質感。第五節課使用之前所學的方法加以應用並須加上不同材質轉化,對學生來說,需要多一些時間思考,因為只有一節美術課,一個星期後大部分學生都忘了,需再次提醒或複習,才能再提取舊經驗。基本上學生對這個課程單元反應熱烈,學習過程中充滿好奇心與熱忱,對質感這個抽象的概念經由一連串的探索課程活動,慢慢能有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