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桌上的花磚杯墊美感設計,製成美感器物──圖花杯墊,學習構成的美感元素。
透過學習「構造」的美感元素,運用十字編織構造與設計方法,製成美感器物。
以磨石子杯墊製作教導學生對於質感中肌理與層次的認識與理解。
本課程以衣物織品的質感發現與體驗為出發點,建立質感意象的概念,並結合「毛巾」這項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安排觀光工廠的參訪與實作,讓學生探索柔軟、蓬鬆、舒適質感的布料如何產生,了解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合使用者需求、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才會有好的品質。最後進行簡單的軟性布料應用活動,提升孩子對質感美感的素養。
本單元聚焦於色彩構面的美感素養教育,首先引領學生認識「色彩意象」的概念,並藉由觀察校園空間配色,發現、認識色彩在生活中的運用情形,開啟客觀體察色彩美感之門。
「走讀中港溪」為本校的校本課程,與社會科和自然科領域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以中港溪地景為主題,以學生對在地環境的認同引發學習動機。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讓學生進行具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以餐墊、鉛筆袋、環保袋三種,每人選擇一種為設計主題。
課程將帶領學生分組去觀察日常校園生活中的建築物、常見景物、生活用具等造形的輪廓特徵,並將其的外型,經由點線面的分解簡化,重新構成一個個有秩序的構圖造型,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圖樣的平面造型符號,利用單純的面和簡潔的色彩,從造形複雜、顏色多樣的物象,強調出原有造形的特徵,構成簡明清晰的圖形,建構學校獨特美感課程。
本課程以葉脈為作品設計主題,從生活環境中植物的葉子為出發點,透過以木材之材料為構圖設計發想,期望從新媒材的動手做體驗中獲得成就感,並感受美就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自我期許透過此課程之引導能帶領學生學會從欣賞自然之美來創造藝術品之美感。
以學校近年來的環境硬體整修工程為例運用美感設計做校園視覺識別的軟性創作,解決空間指標紊亂、方向感不明的問題,以設計思維為手段實踐美感設計於環境空間中。
將原本僅屬於觸覺的質地素材,更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再造與造型編呈,讓學生體驗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具美感的體驗過程。
配合學校輔導室出刊的小周報,讓學生實際演練構成的編排練習。
認識生活中的構成,接著嘗試拆解重組練習,進而應用在個人自傳履歷的三折頁排版設計上。
結合校園色彩及「隱形操盤手」人形模板,進行色彩搭配練習,完成個人簡介封面。
透過日常觀察與分析,拆解物品的構成配置,發現構成之美,進行明信片創作。
透過綴疊化設計形式,觀察質感的再生樣貌,並轉換為線條,做為佈置品印花設計。
探索構造的特性與美感,並找尋眷村中適合放置燈的角落,讓孩子嘗試設計運用不同材質,設計合適的構造組合方式。
「校園制服」為題,進行色彩的配色研究。導入校園制服的色彩觀察,輔以設計師作品進行討論,最後在限縮外型的條件下讓學生專注於配色練習。
觀察、體驗生活中質感的表現,接著分組討論出可運用的質感材料進行手抄紙設計。
藉體驗任務質感觀察形成經驗與記憶。聚焦生活中接觸到的紙張,根據質感與用途、分析並描述其感受或故事,最後收集媒材製作手抄紙,表現之前習得的組織構成概念來進行手札本製作。
透過食物色彩的搭配,感受食的美感。接著透過食器的選擇與改 造,美的佈置,由小至大去拓展對構成這個構面的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