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時隨處都會接觸到質感;而在這廣大的質感世界裡,又以衣服的質感和我們最親密,它直接關係到一個人整天身體舒不舒服,影響情緒與學習及工作效率!

本課程以衣物織品的質感發現與體驗為出發點,建立質感意象的概念,並結合「毛巾」這項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安排觀光工廠的參訪與實作,讓學生探索柔軟、蓬鬆、舒適質感的布料如何產生,了解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合使用者需求、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才會有好的品質。最後進行簡單的軟性布料應用活動,提升孩子對質感美感的素養。

本課程設計參考呂郁芬老師”手感織美”中織感探索的部分,以及劉月仙老師”學校校服的質感體察”布料大觀園的部分,並加強說明質感中從觸覺記憶到視覺判斷的心理機轉,深化心理作用的探究。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察覺生活用品、衣物與織品的質感。
  2. 能用文字描述各種質感意象。
  3. 明白何謂符合需求的質感,體會質感之美。
  4. 認識紡織技術的演進過程,探索如何將毛巾變化出的豐富質感。
  5. 初步應用蓬鬆的織品材質變造物品的質感,達到觸感舒適的效果。
  6. 發展對於質感的品味,提升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人類在一出生的時候,視覺功能才剛開始發育,探索世界主要的方法不是靠眼睛,而是靠觸覺:長大之後,視覺發育迅速、功能強大,人們反而習慣依賴視覺吸收信息,忽略觸覺的使用。

實施校園環境質感實地觀察課程時,筆者發現學生與周遭的硬體設施,校園生態是有疏離感的,怕怕的、充滿隔閡,一開始幾乎都遠遠的看,不想去觸摸;等到老師示範、半強迫要求下才勉強伸出手!本校國中階段的孩子明顯對環境無感、沒有探索的慾望─尤其是觸覺。會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不論為何,可以確定的是美感教育、五感體驗勢在必行!

本課程設計的產出是採取實驗性質的,不期待最後會有外型美觀的成果:教學目標的重點在於美感觀察,建立基本概念。未來有意願實施類似課程的教學者,可以多設計一些與校園環境互動的小遊戲,增加學生觸覺體驗的美感經驗,培養質感的感受力,強化人與環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