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同學以色彩自我介紹,觀察分析使用色彩的習慣,完成個人特質色彩→色彩組合代表的個人色彩名片。
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環境的自然觀察經驗出發,去思考點、線、面與立體空間元素的構成,藉由空間設計過程讓學生理解環境構成樣貌,反思環境對於構成的影響。
經由觀察環境色彩的操作過程中,讓學生發現體會色彩跟環境的關係。
利用自然界中的結構帶入主題,觀察樹木、葉脈、蜂窩、鳥窩等結構,再切入蜘蛛網的結構,使學生了解網狀結構的特性。利用木框與麻繩,融合不同的線材,使之具有美感可以承裝物品。
以生活物件及環境建築來觀察『結構』的組成,讓學生檢視公共環境中的『結構』存在樣式,對照非南島民族的結構差異性,進而,藉由竹筷、壓舌板、厚紙版、綁繩等多元的材料,做結構的支撐與空間練習。
本課程以校園為出發點,透過校園探索活動引導從周遭環境景物探索色彩的組成,並結合將動物、昆蟲隱身在校園中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探索色彩的變化。
師法植物生長的秩序性,觀察多肉植物的豐富之色彩、造型和質感所呈現的美,藉由胚體土製作,運用構造、比例、構成、色彩、質感等構面。
讓學生了解材料的有效使用以及構圖安排,正確的利用材料和使用工具,以比例構面創作出美麗的構圖。
藉由觀察生活周遭的樹,與記憶感覺做聯結。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並能連結其經驗。
由翻製手模開始,再透過課程中對構造的摸索,為自己的作品規劃一個合適的底座。
透過花蓮街景地圖的主題生活內容探索,引導學生討論地圖街景的相關位置整潔秩序排列美感,色彩比例大小的面積美感討論。
跳脫根、莖、葉這種用加法去理解構成的思維,透過將「完整」的物件切割或拆卸後,重新分配構成的元素,進而發現到不同的構成美感。
透過玉石,探討質感與美感、生活之間的關係,並以流墨畫創作引起學生的創意及思考。
透過教學活動學習仔細觀察自己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並思考自己的生活文化中,「美」、「醜」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並透過課程認識自己文化色彩的選擇與搭配,學習並運用更多的美感色彩元素出現在我們自已的生活文化中。
覺察教室桌椅尺度與使用者行為的關係,依據個人日常使用習慣設計桌椅的附屬功能。
讓學生觀察周遭環境的顏色,並以零食包裝來探索色彩比例對於商品的感受及美觀。
尋找校園代表的三顏色,用在耐震補強的「善樓」立面設計上,藉此增加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也提升對周遭環境的感受力。
以佈告欄設計排版及相框的構成練習,透過實際操作累積學生的美感能力。
本課程設計以「構成」為教學核心主軸,從窗景的窺視省思現代建築窗戶的功能及意義,再介紹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的花窗設計,讓學生能夠發現花窗具備構成元素所造成之虛實的美感。
課程從認識「美感」開始,導引覺知整齊、次序及主從關係是構成之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