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美感電子書的結構資料,介紹自然和人造結構之美。以宜蘭的案例討論斜張橋和鋼鐵森林結構。利用餅乾堆疊探討結構中的「疊高」要素。進行不同材料的A4紙結構測試,設計能承重飲料罐的紙橋。欣賞現代橋樑設計,試搭達文西橋並討論設計草稿。進行紙卡橋製作,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並結合建築單元完成地景設計。
課程運用摺切捲黏技法,改變平面紙張的空間與質感。學生通過實作,理解結構的功能性。紙結構展現力量與承載能力,小組討論探討結構與造型關係,調整造型配置,兼顧功能與美感,提升作品價值。
課程探索校園建築美。拍攝立面修正透視,裁切畫面感受構圖比例、點線面、光影美。實作水泥杯墊,以建築為藍本製模具,展現建築之美。分解元素,轉換為虛空模具,發現比例美,再創另一杯墊,韻律平衡微調。
本課程以「高中生校園生活」為起點,探討學習環境中的問題,專注解決「從容取用衛生紙」的困境。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精巧美好」的面紙盒,提供愉悅使用體驗。循序漸進,學習從「觀察任務」>「構造部位思考」>「美感組合」三階段進行。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結構改變生活,從傢俱到建築物,符合人體尺寸,適合居住。課程以「天幕」為主題,運用質感和構成,展現結構設計。任務1:分組討論撐起80*80平方公分面積的「它」;任務2:分析小物件結構,用厚紙展現;任務3:觀察動、植物形貌,做結構分析;任務4:設計天幕草圖;任務5:使用「木、鐵、鋁、竹……」纏綁製作結構體;任務6:加入傳統糊紙美學,改用紙類、棉布或網狀繃帶覆蓋結構體。
本校配合教育部108新課綱藝術領域開設給 A 群學生選修之加深加廣課程,將基礎美感課程與設計方法做連結。「基本設計」課程目標為提供學生學習對事物美感的鑑賞、設計思考方法與創意的啟發。學習內容則從生活中體察、理解設計的實用價值,應用設計的基本原理發現設計的美,提升對造形感覺與表現能力,並透過創意思考,認識多元的設計觀點與價值。課程計畫分成開口說、動手做、數位化、想未來等4個階段。
本校配合教育部108新課綱藝術領域開設給 A 群學生選修之加深加廣課程,將基礎美感課程與設計方法做連結。「基本設計」課程目標為提供學生學習對事物美感的鑑賞、設計思考方法與創意的啟發。學習內容則從生活中體察、理解設計的實用價值,應用設計的基本原理發現設計的美,提升對造形感覺與表現能力,並透過創意思考,認識多元的設計觀點與價值。課程計畫分成開口說、動手做、數位化、想未來等4個階段。
從桃園建築史和學校美感出發,進入社區和環境,實際生活中發現與應用美的構面於視覺體驗中。透過廣告行銷案例,發現並應用美的構面原則,先仿效再創作行銷美學設計,進而設計桃園的行銷策略。課程內容包含講解、走訪、設計、實作和主題報告。
封面的羅馬字體設計,規矩而美觀。運用美的形式原理,呈現秩序感。同時,探索美學的可計算理論基礎。課程包括胸章和電燒作品製作,學生可自由設計圖案創作藝品。城市空間設計實務以中正紀念堂為場地。利用限高效果,呈現突出效果。透過顏色的等高線表達平面圖的高度差,像地形圖般視覺化資訊。
透過環境觀察連結,引導學生認識結構支撐力學和原理,融入校園結構特性。以造形美感訓練,透過摺紙和造形練習,培養學生在承重和美感上的思考。生活實用美感則結合主結構承重與裝飾結構造形,讓學生創造出實用的水果檯。
延續教室塗鴉話題,學習文字塗鴉藝術。解構奧妙,培養創造能力,啟發美感概念。
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包裝材質,如:早餐店、麥當勞、星巴克使用的包裝材質,以及麵包店如何包裝蛋糕。探討店家選用材質的因素,並提到紙材的普遍使用,符合環保意識。學生觀察包裝的技巧,如紙張的承載、保護、美化功能,並鼓勵思考如何設計裝3顆檸檬的紙容器。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
景美地名來自霧裡薛圳引水木橋「梘」尾端,稱為「梘尾」。課程以圳道、景美橋結構為主題,探索橋梁力學。介紹不同橋種、景美橋變遷,視覺到KIT模型實作,了解結構差異、載重力。小組討論設計A至B橋,結合社區踏查、歷史、理化課程,培養美感且實用乘載體。
努力滿足他人期待,假定角色分配給我們,如榮格所說的「人格面具」。任教這些年,見識學生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選擇符合期望的科系,卻選擇非相關工作。希望透過藝術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多元思考未來,減少此類事件發生。學生製作面具,遮蔽臉部思考外在與內在關係,創作中觀察臉部造型、融合視覺符號。學習色彩關係、穩固結構、豐富設計概念;製作主體、彩繪面具;戴上拍攝、分享理念;最後校園展覽供欣賞。
協助學生進一步探索設計概念與實作操作,培養藝術熱情。同時提供大學進路參考,作品協助建立作品集,實現設計夢想。
帶入綠色包裝與環保概念,以垃圾減量為訴求,從生活中的外帶包裝設計進行研究課題,發想如何讓整套餐點,可以一「紙」搞定提著走,優雅地享受外帶。
以線上走讀太平區為觀察目標範圍,引導學生將3張手繪草圖圖像化。再結合紙盒包装設計結合燈箱,引導學生了解平立面結構之間的關係,與結構中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