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枯枝搭架,組成符合構造功能性又合乎美的平面構架,以麻、棉為材編織鋪面,完成自然材質對話之美。
將構造概念延伸至扇頁小書的接合,設計創作個人小書並在書背使用線裝方式組裝。
課程探索校園建築美。拍攝立面修正透視,裁切畫面感受構圖比例、點線面、光影美。實作水泥杯墊,以建築為藍本製模具,展現建築之美。分解元素,轉換為虛空模具,發現比例美,再創另一杯墊,韻律平衡微調。
本課程以「高中生校園生活」為起點,探討學習環境中的問題,專注解決「從容取用衛生紙」的困境。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精巧美好」的面紙盒,提供愉悅使用體驗。循序漸進,學習從「觀察任務」>「構造部位思考」>「美感組合」三階段進行。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同德校園光影效果多變。女兒牆上的不鏽鋼欄杆在陽光下閃亮。課程重點是善用自然光,創造「光・隅・構」裝置作品,與欄杆結合。透明夢幻聖誕小夜燈、彩影投射為校園美角。先完成「構成-夢幻聖誕小夜燈作品」,再進行課程。思考寶特瓶與欄杆的接合構造,感受構造美感。「圓柱集合練習」探索材料間的美感關係。選擇接合方式製作作品。
從桃園建築史和學校美感出發,進入社區和環境,實際生活中發現與應用美的構面於視覺體驗中。透過廣告行銷案例,發現並應用美的構面原則,先仿效再創作行銷美學設計,進而設計桃園的行銷策略。課程內容包含講解、走訪、設計、實作和主題報告。
封面的羅馬字體設計,規矩而美觀。運用美的形式原理,呈現秩序感。同時,探索美學的可計算理論基礎。課程包括胸章和電燒作品製作,學生可自由設計圖案創作藝品。城市空間設計實務以中正紀念堂為場地。利用限高效果,呈現突出效果。透過顏色的等高線表達平面圖的高度差,像地形圖般視覺化資訊。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
「樂活大稻埕」為本校校本課程,與各領域跨領域合作,以大稻埕為主題進行色彩分析,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透過美感體驗、在地文化探索,發現家鄉特色之美。利用Xue Xue Colors分析色彩,指導學生察覺色彩與生活關係,進行小組方塊積木的色彩計畫,分享報告並互評。篩選地方代表色彩和大稻埕意象圖形,結合無圍牆博物館市集活動,設計具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文創和在地創生表達對文化的認同和感受,找到在地亮點,發揮創...
課程以「構造」美感,運用板材和線材(瓦楞紙、西卡紙、描圖紙、鋁箔紙、麻繩、鋁線等),透過彎、折、捲等方式造形,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式組構。結合燈光投射光影,創造「光之罩」作品,展現「構造」美感。
透過點式扣合、線性膠合、平面卡接三階段的實作,對物件的聯結方式與應用點、線、面構成立體包覆有所認知。運用釘扣進行整合式構造包裝設計,使心意化為傳達感謝、友善環境的實際行動。
以線上走讀太平區為觀察目標範圍,引導學生將3張手繪草圖圖像化。再結合紙盒包装設計結合燈箱,引導學生了解平立面結構之間的關係,與結構中的美感。
嘗試紙張力的傳導及紙張的韌性;從瓦楞紙版的設計實驗去開啟學生對結構設計的美感力。
學生利用「反覆」的原理,將用紙張自製結構的基本單位形,調整結構及構造,產生具美感的橋墩造型。
將美感「構造」帶入禮物盒設計,盒中隱藏許多會動的機關構造與設計巧思,讓師長收到禮物盒時,透過一層層開啓探索的驚喜,感受學生們祝福的心意。
配合上學期學習到的LED打光,期待能夠創造出一個穩定且具有美感的垂直神聖結構物。
讓學生從任務中的討論與分析過程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能體認適當的比例配置、色系運用與基本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進而將所學應用於包裝紙袋設計和各種文創商品設計。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環境取材 近年因為疫情, 用過即丟的紙口罩橫飛,環境也備受威脅,有感於給一次性口罩附予新生命的使命,特設計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