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先請同學觀察隨手可得的文具用品,其材質與元件組合方式,記錄於學習單。再以造型各異的燈,請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其元件接合的方式,分析其功能是否影響造型,以及各部位零件的接合是否恰當,接合方式還可以如何改變更具美感。接續介紹金門鬼月的普渡燈,融合習俗與在地特色,請學生觀察其構造與組合方式,嘗試運用教師指定的材料,創作一個具備金門在地意象的燈。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在過程中,觀察文具用品、燈的構造接合方式,建立構造與功能、造型間的邏輯關係,並能進而思考燈的結構是否「適宜、合用」,運用所學結合金門意象,進行燈的構造創作。

教師課後省思

  •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學生在第二節分組製作燈時,前面發想時間較久,使得後面欣賞各組作品時已接近下課,因此只好在第三節時,前面先挪出一些時間回過頭欣賞作品,再把學習單完成。另外原先預計購買的是可動關節的IQ燈,初期有聯繫到廠商,但後來廠商可能因公司有狀況,突然失聯一段時間,導致得另向其他廠商購買,規格和原來預計讓學生觀察的不同,後來購置兩款不同的燈座和吊燈架,讓學生至少能觀察到兩種不同的接合方式。
最後在製作金門意象燈時,雖然學生最後有如期完成,但感覺在引導和留給學生的發想時間還是太少,應該再預留一節課,讓學生能深入思考,呈現更簡化但面向更多元的作品。

  • 未來的教學規劃

燈的構造在透光與層次感的表現可與美感課程的質感構面相互結合,另外金門意象的簡化可與標誌設計相關課程搭配,依此延伸更多樣的教學面貌,未來則可再規畫更大的單元主題活動或跨域課程,相信整體課程設計會更加豐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