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說明何謂構造,讓學生了解,透過收集不同紙袋,觀察其提把部分的材質與製作組裝方式,經由承重實驗,紀錄下哪一種提把最具耐重功能,體驗構造的功能與特性。
使用紙張的裁切折疊黏貼技法,從功能、視覺、審美、創意的角度,運用規律折疊、黏著等組合方式,完成「抽拉推卡片」與「扇頁小書」作品。練習目標著重在讓學生了解,經由不同接合方式,所產生的不同使用功能,旨在提醒學生,面對不同材質與物品功能或作品美感時,要思考嘗試與運用不同材料與方法,讓作品有兼具功能與美感的構造設計。
最後一個課程中以「袋走我的青春之書」為題,請學生用紙板製作出封面封底,組合個人內頁與收納功能袋,並將此三個單元元素,透過打洞、引線、穿繩、編織……組合在一起。
讓學生瞭解材料與物質本身,相加或相減,並思考連接的方式,加工方式,找到適當的方式去結合,在練習發想組合的過程中,訓練學生針對材質、造型、功能,找到一個最大的協調性與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對物件的構造充滿好奇心與觀察分析。
  2. 能依材質特性,思考最佳連接的方式,並妥善加工。
  3. 在作品的功能性與美感中,找到最大的協調性。
  4. 了解構造在生活中應用與重要性。
  5. 體驗材料使用與構造方式對美感的影響。
  6. 學生能運用,功能整體的觀點去鑑識「局部」的形式與結合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袋袋相傳的活動中,學生會很急切的想知道,自己紙袋的承重性是否是最好的,需要多準備一些內裝物,同時比較。
  2. 因疫情將原來樹枝掛籃的分組練習,調整成紙張小卡與小圖書製作,也希望能連結到後來「青春之書」的課程,讓練習更有連貫性。
  3. 學生畫記與摺疊小書的過程中,許多人無法掌握平行摺疊,需重複修改與要求使用切割墊去對照尺寸的正確性。
  4. 在各項構造課程的練習中,學生會忽略物件接合構造的重要性與功能,仍以平時較為著重的構圖繪畫為重。
  5. 「青春之書」綁繩用線,粗細要適中,線如太粗,學生穿綁不易較費時;可使用較細的繩子或是用孔洞較大的打洞機。但仍要注意線太細容易打結,學生經常處理打結接線的問題,花掉許多時間。
  6. 因部分學生平時未妥善保管美術作品,導致「青春之書」作品量太少,較不易呈現出作品集效果,但仍保有收納、攜帶、展示功能。
  7. 如能預留更多時間在線裝的編織上,請學生設計線條圖案,會更有變化與美感。
  8. 學生能運用在第一個練習「袋袋相傳」中所觀察到的紙袋與提繩結構,轉移到「青春之書」,主動加強提手處的堅固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