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構成」作為課程主要概念,從生活中前陣子流行的開箱文,以鉛筆盒中的文具作個人的開箱練習,以美的原理原則來進行開箱排列的嘗試,討論開箱作品中的秩序感以及群組分類色彩大小相似形的關係與反覆、漸層、對稱、均衡、統一的感受等;接下來將色彩單純,以黑白色紙先進行美感kit練習實作,色紙的分割與重組,發現不同的位置排列、與整體中蘊含的階層與從屬的關係;再做黑色點點貼紙的練習,分別就對稱、非對稱、具主從關係的...
學校社區有棟花磚老屋被拆除,學生於美術課提出討論,對於老房子消失感到可惜,開啟了藝起花磚構美的課程。希望從傳統花磚的認識與探索,帶領學生重返老屋的美好時光,藉由課程學習,重新體會往日的美感與創意並學會珍惜重視生活中的文化財。
這個年紀的學生對於色彩已有自身的主觀偏好,在挑選或購買物品時往往會顯現,從自己平常喜歡使用的物品出發,尋找自己的色彩密碼進行顏色分析,賦予顏色意義,讓色彩與學生自身個性做連結,更讓學生知道自己潛在的個人特質,原來色彩不單只有喜好還多了意義。
將透過觀察、踏查、探索、實驗、分析、五感覺知等方式,配合在地化、客家節慶,實地校園色彩的採集,美感色彩湯圓實作-以糯米粉與紅麴粉、南瓜粉、蝶豆花粉、竹炭粉等操作生活中的調色練習,可調配出30種以上的漸層與各色色相湯圓,並調出十種以上明度彩度的湯圓,玩色相、明度、彩度的遊戲與實驗
本課程主要以「構成」與「色彩」構面為主題,以球鞋為例,感受球鞋鞋面與色彩的關係,鞋面範圍包括商標、顏色與造型,讓學生藉由觀察、體驗、分析與實作,感受色彩所蘊含的變化與美感。
本課程主要以「植栽」為主題,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校園植物葉子的各種特徵、並進而比較不同植物間的差異,運用葉子的造型學習設計排列、體驗各種美感與手提袋拓印設計
本次美感課程以「色彩」構面為主, 輔 以「 比例 」構面, 作 為第一學期色彩學的延伸, 使學生不僅能練習調色,亦對 CMY 所產生的第一次混色有更清楚的認識
帶領學生認識不同型態花磚的質感,統整從平面到立面,質感轉換到環境質感搭配等實作練習。
「再現記憶質感」的課程設計是再現材料與生活環境的對話,藉由採集(鉛筆與黏土拓印)與觀察校園環境中的材質,透過材料(黏土、木材UV膠等)與技法再現校園中地板或牆面的質感。
透過測量身體,比對體型常模,認識自己的身形,讓學生多次練習尋找適合自己的比例穿搭;以上下身服裝的比例改變-腰線位置、上衣長短、長短袖長、長短褲長與褲型、或到鞋款高低,都有可能影響穿搭的比例感受?發現色彩也會影響視覺尺度,學習運用色彩表現身形比例美感。
「如何有意識地取景」、「如何 以照片建構對校園/自己的觀察」為課程的核 心問題。
「構成之美」因應疫情的變化,轉為線上課程從日常生活的體驗切入課程,將視覺藝術的美感構成與書桌整理、三餐飲食擺盤結合
藉由分割構成練習,了解主從關係可以在視覺上形成焦點,分組設計零食盒。
課程以「觀察」、「欣賞」、「理解」、「歸納」、「操作」五個關鍵詞彙作為知識架構,每堂課中以一個詞彙作為主要的學習重點。
透過商業攝影的方式,增進校內學生彼此交流與增進自我對本科的認同。
藉由生活中的物件觀察,使學生發現比例對美感的影響,並能覺察比例和自己息息相關,提升學習動能。
討論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飲料包裝開始,學校的合作社或超商所販售的飲料容積與外觀包裝的比例,透露出各種比例的巧思,使學生透過實際測量與紀錄,相同容積卻因不同的飲料包裝之高、矮、胖、瘦比例,給予的視覺上的差異,從比例KIT的操作回應至日常生活當中的穿衣技巧,發現身高比例與腰身位置所造成的身長視覺差異,以及相同高度的比例區塊內切割成不同幾何圖形與人的感受。
讓學生透過認識比例、測量比例、賞析合宜比例,最後回歸到審視觀察自己的臉部比例。透過這一系列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們學會運用比例美感,來修飾自己的外在
藉由建築觀察的課程,讓高一新入學的學生對校園建築有進一步的觀察,由局部到整體,多角度的收集和視覺的拆解下,重新對校園建築有更多樣的認識,進而討論建築物相關的色彩、造形、結構,對身旁的建築物有感。
透過花磚圖樣認識對稱圖形、排列構成、格線比例、色彩配置等美感條件,於探索過程中發現秩序為美感基礎,藉由實際的物件(花磚相關作品),認識質感、色彩與構成等構面於日常生活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