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MEET COLOR!」課程發掘校園色彩,參與式活動。三階段:1「色彩與AR」規劃房間色彩,結合安妮新聞 vol05和app〈黑青 Black and Blue Cosmos〉的AR。2「色彩採樣與分析」在校園找色彩,app做5色彩分析,感受色系變化。3「色彩圖形設計配置」用五色調色,製作色彩積木,設計圖形,注意色彩比例。增加色彩選擇、搭配與應用能力。
臺南復興國中教案「相片牆」教導學生物件放置的適宜位置和視覺美感構成。大小、材質、色彩重要,構成排列方式關鍵。學生學習構成概念,生活擺設展現合宜美感。保留相片牆,加入小組共編,在家完成課程。
「樂活大稻埕」為本校校本課程,與各領域跨領域合作,以大稻埕為主題進行色彩分析,引發學生學習動機。透過美感體驗、在地文化探索,發現家鄉特色之美。利用Xue Xue Colors分析色彩,指導學生察覺色彩與生活關係,進行小組方塊積木的色彩計畫,分享報告並互評。篩選地方代表色彩和大稻埕意象圖形,結合無圍牆博物館市集活動,設計具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文創和在地創生表達對文化的認同和感受,找到在地亮點,發揮創...
設計思考以人為本解決問題,提供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系統思考。美感構造課程讓學生設計收納書桌物品,如筆筒、文具盒、眼鏡架、手機架。使用六合法訪談最佳主角需求,了解造型、功能、擺放等。學生學習紙裁剪、折疊、接合構造,尋找靈感,設計原型,測試與反饋意見,用瓦楞紙製作最終作品,省思檢討並分享心得。
搭配校本課程,以「社區環境」為主題,視覺藝術著重「社區街道美感」。學生訪查街道後,整理三組照片(美感、差一點美、醜),分析美醜原因並發表。比較歐美、日本與台灣建築,提升美感和公民素養。透過VR認識華山建築美,理解街道美感來自統一與多樣性。學生討論街道美感要素,利用建築立面圖創作,運用點、線、面、形狀、比例、色彩等元素,營造視覺秩序和諧之美。
「GO!構成」、「美感餐盤概念篇」、「設計篇」、「食物攝影」、「食物設計」、「回饋與反思」六個子題。圖片分析比較、教具卡片協助感知美的原則,小組合作競賽建立美感構成概念。貼紙設計練習、教師解說排盤流程與六項設計原理。學生利用點、線、面繪製美感擺盤圖,完成個人美感餐盤並拍照。讓美感構成因子落實於生活中。
課程以「構造」美感,運用板材和線材(瓦楞紙、西卡紙、描圖紙、鋁箔紙、麻繩、鋁線等),透過彎、折、捲等方式造形,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式組構。結合燈光投射光影,創造「光之罩」作品,展現「構造」美感。
「發現-色彩漫遊中正」以周遭環境的美感引導學生發現、體驗。學生透過在校園中探索取材和取色,創作有邏輯脈絡的作品。脫離教科書和經典範本,師生一同走出教室,觀看世界的素材。
培養學生觸感敏感度,不僅用名稱分辨物品。第一堂課學生分類觸摸或觀察質感。第二堂課學生分類材質,說明特性並組合。第三、四堂課製作花器(考慮內部質感紋路)。第五堂課多肉植物盆栽搭配花盆。第六堂課發表及分享。
生活中有許多美的事物,《史記・鄘生賈陸列傳》中有句話:「王者以民人為本,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但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只追求吃飽。實際上,餐桌上的美學可以提升對美的概念。擺盤是提升價值的重要環節,本課程探討擺盤方式和食器搭配,使食物更美味,提升味覺享受和視覺美感。以構成為主,比例為輔,學生通過日常編排畫面初探,重新編排雜誌並探討編排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常用餐具的樣式、材質、色彩以及...
「學習歷程」是學生的重要資料,也是大學入學評估的參考。設計封面、自傳撰寫、學習檔案編排及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探討。透過校園攝影練習觀察物件構成位置,分析色彩,歸納美感要素、比例、色系運用及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平面設計。
「學習歷程」是重要資料,影響大學入學審查。設計封面、自傳、編排內容、分隔頁需有構成概念。延續「構成」構面,加入「色彩」課題。透過校園攝影觀察物件構成位置、比較部分與整體關係。討論與分析色彩,歸納構成美感要素、比例、色系和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重要性。將所學應用於圖文編排的平面設計。
高中三年承載著校園、制服、社團、夢想、人際關係等回憶,是重要的青春時光。設計課程讓學生發現生活美好,透過校園走訪觀察和設計思考,設計具特色且與自己共鳴的校園吉祥物,提升認同感和歸屬感。使用絹印和虛擬3D方式實作,讓設計作品能被更多人分享、討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努力滿足他人期待,假定角色分配給我們,如榮格所說的「人格面具」。任教這些年,見識學生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選擇符合期望的科系,卻選擇非相關工作。希望透過藝術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多元思考未來,減少此類事件發生。學生製作面具,遮蔽臉部思考外在與內在關係,創作中觀察臉部造型、融合視覺符號。學習色彩關係、穩固結構、豐富設計概念;製作主體、彩繪面具;戴上拍攝、分享理念;最後校園展覽供欣賞。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高中美術課基礎設計,探討生活美感,創作系列作品。色彩、構成練習後,攝影記錄信義商圈美景,運用於創作。以建築立面為基礎,發展圖紋、印花、質感元素,完成印花、立體、文宣品創作。系列作品成商品,展示成果。重新檢視臺北城市風情,迎接國際觀光客。
協助學生進一步探索設計概念與實作操作,培養藝術熱情。同時提供大學進路參考,作品協助建立作品集,實現設計夢想。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設計前置工作觀察,觀察專題設定對象之
本課程設計從「積木」的概念出發,和光量創客教學機構合作,邀請雲林的創客教育專家帶迷你智能車床到校,指導製作可隨意更換、增減身體與四肢尺寸的百變木頭機器人和免按木質自動鉛筆。
以校園植物為觀察對象,進行植物課程設計。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觀察,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