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主要以「構成」與「色彩」構面為主題,以球鞋為例,感受球鞋鞋面與色彩的關係,鞋面範圍包括商標、顏色與造型,讓學生藉由觀察、體驗、分析與實作,感受色彩所蘊含的變化與美感。
本課程主要以「植栽」為主題,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校園植物葉子的各種特徵、並進而比較不同植物間的差異,運用葉子的造型學習設計排列、體驗各種美感與手提袋拓印設計
本次美感課程以「色彩」構面為主, 輔 以「 比例 」構面, 作 為第一學期色彩學的延伸, 使學生不僅能練習調色,亦對 CMY 所產生的第一次混色有更清楚的認識
帶領學生認識不同型態花磚的質感,統整從平面到立面,質感轉換到環境質感搭配等實作練習。
「再現記憶質感」的課程設計是再現材料與生活環境的對話,藉由採集(鉛筆與黏土拓印)與觀察校園環境中的材質,透過材料(黏土、木材UV膠等)與技法再現校園中地板或牆面的質感。
透過測量身體,比對體型常模,認識自己的身形,讓學生多次練習尋找適合自己的比例穿搭;以上下身服裝的比例改變-腰線位置、上衣長短、長短袖長、長短褲長與褲型、或到鞋款高低,都有可能影響穿搭的比例感受?發現色彩也會影響視覺尺度,學習運用色彩表現身形比例美感。
「如何有意識地取景」、「如何 以照片建構對校園/自己的觀察」為課程的核 心問題。
「構成之美」因應疫情的變化,轉為線上課程從日常生活的體驗切入課程,將視覺藝術的美感構成與書桌整理、三餐飲食擺盤結合
藉由分割構成練習,了解主從關係可以在視覺上形成焦點,分組設計零食盒。
課程以「觀察」、「欣賞」、「理解」、「歸納」、「操作」五個關鍵詞彙作為知識架構,每堂課中以一個詞彙作為主要的學習重點。
透過商業攝影的方式,增進校內學生彼此交流與增進自我對本科的認同。
藉由生活中的物件觀察,使學生發現比例對美感的影響,並能覺察比例和自己息息相關,提升學習動能。
討論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飲料包裝開始,學校的合作社或超商所販售的飲料容積與外觀包裝的比例,透露出各種比例的巧思,使學生透過實際測量與紀錄,相同容積卻因不同的飲料包裝之高、矮、胖、瘦比例,給予的視覺上的差異,從比例KIT的操作回應至日常生活當中的穿衣技巧,發現身高比例與腰身位置所造成的身長視覺差異,以及相同高度的比例區塊內切割成不同幾何圖形與人的感受。
讓學生透過認識比例、測量比例、賞析合宜比例,最後回歸到審視觀察自己的臉部比例。透過這一系列的課程安排,讓學生們學會運用比例美感,來修飾自己的外在
藉由建築觀察的課程,讓高一新入學的學生對校園建築有進一步的觀察,由局部到整體,多角度的收集和視覺的拆解下,重新對校園建築有更多樣的認識,進而討論建築物相關的色彩、造形、結構,對身旁的建築物有感。
透過花磚圖樣認識對稱圖形、排列構成、格線比例、色彩配置等美感條件,於探索過程中發現秩序為美感基礎,藉由實際的物件(花磚相關作品),認識質感、色彩與構成等構面於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以色彩為課程主軸,從北投在地豐富的自然景觀,體會大自然之美,並反思生活場域的配色問題,進而理解色彩在人為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開啟學習色彩的動機。
以「發現美--能從生活出發,對美有感」為目標,將帶領學生運用視覺與觸覺感官觀察及探索校園質感的存在,從視覺與觸覺出發,認識質感類型及生活中的質感運用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
依據美感入門電子書「記憶質感」、「材料與技術的演進」、「質感與時代價值觀」、「符合需求的質感」、「質感的視覺遊戲感」五個質感面向的內容,以「直感質感」、「校園質感採拓」、「時代下的質感變化」、「有質感的筆筒」、「回饋與反思」五項子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