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透過個人嘗試、小組分享討論再創作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並優化產出,融入智慧型手機及平板使用,期待學生課後能輕易運用至未來數位生活中。
透過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質感體驗課程,使學生能覺知到質感能影響每個日常細節,留心與校園環境中的質感之美,強化學生對校園的情感連結,嘗試思考質感所乘載的感覺意識及質感機能,與同學討論後針對課桌椅汰換計畫著手提案,製作簡易概念圖及模型,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留心美感經營並有執行能力。
瞭解文字造型的變化,是否可以清晰閱讀,傳遞視覺造型的意義。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能從課程中習得的比例觀念運用到比例創意貼設計。
課程活動主要以後美Hosailay為設計主軸,並結合在地文化,以比例構面為主題。
運用繩結來固定物件,搭配結構骨骼的關聯,帶領學生進行力與美感結構設計。
引導學生對校園色彩進行分析討論,找出合宜的色彩配置,體認色彩調和的重要性。
透過蒐集校園環境色彩配置、色彩學、調製不同灰階程度的色彩,思考灰階色調與非灰階色調於日常生活如何運用,進而能習得以環境色搭配出和諧的色彩。
以羅馬水橋的結構、構成與構造為例,點出從實用目的出發時,在古代美感呈現的特徵為何。
從擴散式的色彩抽象感知到聚焦配色原則,建立未來實際操作的基礎;延伸課程則將所學應用在校園環境中,並加入字型與品牌的認識,讓色彩單元更能夠結合當今社會現況。
一開始先用簡單的紙張摺出具有支撐力的結構造型,讓同學發現結構。接著配合校慶,讓同學分組設計吉祥物,嘗試運用不同的材質和結構方式製作草模後,請同學上台說明自己的結構方式,最後將草模放大完成大型的立體作品,在校慶時展示成果並舉行投票。以色彩為主題,先讓學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識,然後藉由活動讓學生擴充對於色彩名稱敏銳度,接著練習用壓克力顏料調色。最後讓同學繪製簡單的圖案,嘗試各種配色的效果,運用版畫技巧印...
明度彩度與色相為縱軸與橫軸,做展示。主題:台灣土地母親的容顏。進而發現生活中的許多以細微層次變化的色彩實例的比例概念,並應用之。
透過眼睛來觀察幾項不同的土壤顏色,去深刻理解土壤之間差異。
培養學生理解並欣賞「好讀」的版面,從日常生活中的「發現」開始,養成對於人文事物或自然環境的美之敬重,進而提出建議及創造。
以「結構」為出發點,透過積木的排列組合,思考生活中一般常見建築、橋樑及其造型結構,背後設計考量原因及表現形式,運用面狀、條狀結構,建構出兼具耐重、穩固及美之造形。
從質感【探索】、食器【對話】到生活【連結】,透過觀察觸摸各種不同質感的器皿,繼而引導學生運用多媒材混和,進行材質創作,並讓質感發揮效用。
具有美感的構成方式,是有邏輯可依循的,大致可分為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以及由許多零件組合而成的構成方式。因次利用構成的特性,讓學生從簡單的kit練習、對稱分割及主從的練習中,體會構成的美感。
思考從平面轉化成立體造型,過程中體會物件的接合構造,並從中了解結構之美
帶領學生感受環境與空間的美感因子,進而以水泥灌鑄一個空間作品,體會質感與比例構成之美。
讓學生選擇適當材質,考慮配置與形式的合理性及整體構成,進一步展現結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