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課程著重連貫性,以餐飲科為主。透過色票尋色課程,學生觀察日常色彩,用手機和工具收集色彩,理解色彩屬性。結合形式原理,用寒暖色和黑白灰進行配色練習。與鶯歌工商合作,使用宣紙和水墨流墨染,實作工筆蝴蝶,感受色彩特性和視覺美感。在鶯歌工商陶藝教室實作抽象潑釉與色泥漿體驗。Logo設計課程以校名TSVS結合餐飲科特色設計品牌,電腦繪圖數位化。以標籤貼紙印製Logo於伴手禮上,展示成果並進行回饋分享。
生活中有許多美的事物,《史記・鄘生賈陸列傳》中有句話:「王者以民人為本,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但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只追求吃飽。實際上,餐桌上的美學可以提升對美的概念。擺盤是提升價值的重要環節,本課程探討擺盤方式和食器搭配,使食物更美味,提升味覺享受和視覺美感。以構成為主,比例為輔,學生通過日常編排畫面初探,重新編排雜誌並探討編排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常用餐具的樣式、材質、色彩以及...
認識多元文化、觀察報紙之構成要素,運用Canva進行共同製作「美感。抵嘉」主題報導。
以安妮新聞第四期與西方藝術史課程結合,搭配學習單引導,最後以拼貼方式完成「名畫導讀小報」。
陪養訊息的觀察與感知,分析不同訊息傳遞方式的精確度,再練習用色彩表達情緒。
修改109-1課程「一字千金」,運用心智圖關鍵字、及手機蒐集合適資料,透過資訊的整理與消化,設計出專屬於自我的代表字。
以第五期主題為內容切入,介紹「視錯覺」圖像,讓閱讀報紙文本與觀展經驗結合。
先讓學生認識報紙上的家具配件,並將其剪下,創作於自己的紙本空間之中。
引導學生閱讀報紙內容之外,也能觀察此份報紙編排設計與一般出版報紙的差異。
本學期選擇第一期太空探索及第五期設計與想像力的安妮新聞內容來實施,最後每組將所寫的內容上台分享、發表並出題與台下同學互動。
就安妮新聞AR 部分讓學生體驗結合手機功能的立體圖像閱讀。對應到這個學期中介紹的「室內設計、透視圖法」的課程單元。
透過美感編排的《安妮新聞》紙本報紙的主題式內容,邀請學生五官感受、沉浸式地體驗生活、從應用藝術/設計的資訊及傳達中進一步思考/探索跨領域。
以安妮新聞第六期「微生物的世界」作為啟發,以微觀角度去認識平時肉眼無法觀察的世界,搭配動物線條禪繞畫,試著創作具自己風格的線條圖案。
因應每個職群的差異,職人的工具袋會有迥異的趣味:木工、水電、泥作的基礎工具不同、對應的隔層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引導學生從「職人的工具袋」著手,從發覺盛裝物與容器的關係開始,進階探討攜帶時的便利性與取用時的適手性。加入不同的五金配件或魔鬼氈、拉鍊等物件後,讓軟性素材間產生新的「構造」關係。
從觀察著手,設計尺寸合宜的手提/肩背袋,從「構造」形式、「結構」關係探討不同形狀的袋包對應其與盛裝物、與人體的揹負關係、使用便利性、適用場合等生活面向。
學習軟性材質,經過加工使材質本身結構改變後,能夠增加材質本身的堅硬度與承受力⋯等,製成雕塑,其技法包括剪、裁、拼縫、戳、鞣、摺⋯⋯等。
學生能夠藉由繪本中有趣的故事引發,設計一只具有意境的書籤。 思考不同材質接合,從過程中學習美感構面「質感」、「構造」,並輔「比例」和「構成」。
本課程為圖書館與藝術生活科的跨處室暨跨領域合作,課程目標主要分成三個階段:推廣閱讀、配色設計以及實作活動。
透過常見的建築物造形結構與功用作為延伸設計的可能,引發學生想像造形結構與構造功能,結合紙張材料特色以及馬達配件作用,讓學生從建築物造形形態與功能需求設計中,探討建築物的動態造形、光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