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練習立體角錐及角柱之角立體繪製方法,並對立體圖案進行加加減減(代表立體空間的削減與添加)的繪製練習,最後完成立體空間創作設計。
學習William Morris的自然設計概念,從無名的野草中觀察自然之美,描繪成花磚圖紋元素,並探索數學原理與顏色搭配,利用Repper軟體與AI生成召喚進行美感實驗。
透過豐富熱鬧及多種元素勾勒出「友誼」這個主體。課程中讓孩子去觀察並透過口說與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堂課程的靈感源自於妖怪的神秘世界,旨在將妖怪的起源與類別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中。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文章,依照文章步驟,練習溝通魔法第一步──表達自己,並練習聆聽他人的表達。
帶領學生探討全球目前所面臨的環保議題,反思塑膠垃圾對生活、社會及環境造成的衝擊。
110-1美感六大構面課程探索「光·隅·構」美感。學生將夢幻小夜燈與鋼欄杆結合成「光·隅·構」作品,延伸至校慶二十周年,以綠色聖誕小夜燈再創20版本。
此次的課程使用夏季特刊中的小主題「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以及「台島神獸誌」。兩篇主題介紹了十來種台灣妖怪與神獸。
帶領學生對自己的名字賦予意義,進而設計出自己的專屬簽名字體。
探索景美國中的仙跡岩蕨類,從中尋找美的秩序,引導學生構成植物美學,感知自然之美。
課程深入探討「構成」概念,從觀察報紙排版到自創詩版面設計,培養學生美感與創造力,並以絹印製作明信片。
新生初來校園,透過課程走訪與生物教師合作,觀察植物美感,了解地方文化,並創作校園文創商品。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課程分3階段。學習花磚的文化,體驗花磚的美感,鑑賞花磚的構成與色彩。
學生重塑花器,改變質感,學習生活美學。透過植物選擇與配搭,培養生活關鍵能力。
我酷故我在 ----I'm cool, so I'm
透過動物卡、自畫像與鼓勵文句,學生學會觀察自己的五官,並以數位工具放大部分特徵,重新組合出不同表情,理解身體比例對性格的影響。
課程延續「比比皆美 生活文字排版」示例,強調版面編排、字型、大小、留白等重要性。活動包括貼紙名片設計和海報版型設計,教授比例感。加入觀察各種告示、海報等,創作名牌,培養比例美感。
認識安妮新聞的第一堂課,比較他們之前就讀過的「好讀周報」跟安妮新聞的異同。
從封面的顏文字符號分辨出各種情緒並帶入學習過的色彩學,讓學生們了解透過圖像的「形」和「色」。
結合原先所上環境保護課程,一周減碳大活動、及相關環境議題影片欣賞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