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構成」為主,讓學生能思考如何透過餐具設計構成的圖形,來營造適合場景的合宜形式,在餐盤與上規畫出具有美感的構成與圖形,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圖案構成表達在餐具上。
課程中安排色彩及構成構面課程,藉由統整與分析的議題,學生能將複雜的數據資訊整合與簡化,運用版面構成之能力,將文字和資訊用視覺化方式呈現。
校園就是一種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構成,學生將紙張、保麗龍球運用摺合、鏤空、延展、組合等方式構成校園藝術作品,並能與本校環境結合,創造出美的視覺空間,觸發學生多元美感體驗與累積美感經驗。
走向融合與永續世界、以#美感關鍵字、#美感造句等練習方式,學習美感設計方法與思考,建構公共議題討論。
以擺設操作構成學習內容於野餐體驗中。操作中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構成。
本課程以「構成」為主,「色彩」為輔,學習二者之間相互搭配出和諧的畫面安排,並從中進行構成與色彩之間的相互關係。
從比例美感出發,結合學校堆動的減塑生活概念,為自己的飲料杯設計出合宜合適合用的專屬提袋。
延續上學期的藝術課程以荷人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三原色(紅、黃、藍黑白)格子的簡單設計,讓學生們分班彩繪一木製椅子、木製杯墊、玻璃彩繪罐。
在學校裡,學生進行陶藝課、版畫課、木工課、烹飪課等,都需要穿著圍裙進行,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拿家裡的煮菜圍裙來應付,但其實在不同課程上所需功能不一定相同,讓學生就學校現有課程所需,設計適合該專業課程中適用的工作服。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報紙,整理成屬於自己的「心智圖」,與他人分享文章內容。
搭配安妮新聞報紙,提升學生藝術鑑賞力,學習觀察平面設計、藝術創作,學習分析藝術與設計運用之處。
融合環境的藝術教育,以大地為師,強化五感體驗,享受勞動成果,為生命注入美的喜悅。
課程像是一個音樂時光機,帶領學生穿越道 1980 年代聽音樂,再慢慢回到現代,搭配安妮新聞內容,用不同角度來看音樂歷史,具備聲、影的感受。
融合學生切身經驗,透過「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 動物的議題,學習反思對待動植物應有的態度與認知、思考如何友善、平等共存。
藉由帶著學生踏查校園發現結構的活動,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究兼具美感的構造方式將組件結合的可能性。
媒體識讀教育對這群處在資訊爆炸時代的學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結合安妮新聞的內容,了解如何辨別假新聞與打擊假新聞的重要性,並進一步學會釐清事實與觀點兩者的不同,在學習判斷事實真假的同時,更懂得尊重每個人擁有不同觀點的自由。
結合學生近期體驗到疫情(病毒)離大家非常接近的生活議題著手,期待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細菌、病毒,再進一步介紹生活中的微生物。
繼上學期生活課程第四單元「動物好朋友」之「我愛動物」的單元,讓孩子觀察小狗或自家寵物肢體語言的基礎上,讓孩子認識情緒的種類及察覺自身情緒與行為的關連與表現。
報紙閱讀、報紙迷宮遊戲、閱讀:安妮新聞-改變世界,從「小」做起、線上分享讀報心得
介紹安妮報紙、宇宙、星球,教導學生美術繪畫的表達與學習繪畫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