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各種「質感」,探究「老屋翻新」建材質感。學生運用7年級「色彩」構面分析環境色,選擇適合建材色系與質感。重點是利用「相異元素」有序排列牆面建材,創造變化。任務:(1)感受質感,如粗細、軟硬、溫度、紋理、光澤等;(2)認識不同建材質感;(3)分析附近五棟舊屋環境色;(4)替換老屋牆面質感,賦予新語言。
以校園為探索,學生實物採集、拓印,蒐集視覺質感樣貌,分享討論喜歡的效果。從紙張出發,分析特性與功能關聯,觸感體驗、記錄質感,如材質、紋理、厚薄。手抄紙製作破壞重製,加入異材質,體驗質感變化,連結經驗。最後,用手抄紙創作線裝書,展示作品於校內文創展。
109-1實驗課程延伸與發展「色光練習曲」。主題包含RGB混色、色溫、固有色、物體表面色等光學基礎知識,以色光調色為實作項目。結合八年級上學期自然科光的傳播、反射、折射、顏色等內容,教授燈光設計相關知識,轉譯光線美感。課程分三部分:感受與理解光線的空間感受;描述與分析光線狀態並歸納設計參數;再現與詮釋微縮模型,調整參數呈現光影氛圍。
同德校園光影效果多變。女兒牆上的不鏽鋼欄杆在陽光下閃亮。課程重點是善用自然光,創造「光・隅・構」裝置作品,與欄杆結合。透明夢幻聖誕小夜燈、彩影投射為校園美角。先完成「構成-夢幻聖誕小夜燈作品」,再進行課程。思考寶特瓶與欄杆的接合構造,感受構造美感。「圓柱集合練習」探索材料間的美感關係。選擇接合方式製作作品。
運用日本色研 PCCS 色彩系統的「129a色票配色卡」作為學習工具,小組合作模式下成立「內壢校園偵色隊」,研究觀察校園色彩和宜性的「調和色彩」。學生使用壓克力顏料調配出符合環境的個人選色,並解釋搭配合宜的理由。
學校校地廣大,綠意盎然,生態豐富,被譽為桃園市的綠肺。漫步校園綠地,細心觀察,能發現大自然的驚喜與感動。若不睜開眼睛,錯失美好的寶藏。透過課程設計,讓師生慢下來,欣賞校園自然環境,感受時令變化與自然對話。設計引導學生觀察植物,撿拾美麗的果實枝葉,體會自然的色彩與造型之美。小組合作討論,幫助學生理解色彩搭配與構成原則,轉化知識為實踐。在秋冬季節,利用校園素材,親手製作獨特的花圈,蘊含情感記憶,傳遞溫...
台灣是一座擁有群山的海島,矗立在太平洋海床上,這片地域的文化精神可從文學家鍾肇政所述的《談海》月刊中獲得啟發。這可作為課程的引導,帶領高中生從龍潭山上觀賞大海,開拓視野。透過走讀、探究、描繪和集合的實踐,發掘身處文化的特色,將散落的感知連結起來。藝術課程作為學生學習在地生活的橋樑,從自然環境、原住民族和新移民的多元文化交融中出發。《山海經》是一部先秦時期的古籍,載有豐富的博物地理志,被古人視為博物...
本校配合教育部108新課綱藝術領域開設給 A 群學生選修之加深加廣課程,將基礎美感課程與設計方法做連結。「基本設計」課程目標為提供學生學習對事物美感的鑑賞、設計思考方法與創意的啟發。學習內容則從生活中體察、理解設計的實用價值,應用設計的基本原理發現設計的美,提升對造形感覺與表現能力,並透過創意思考,認識多元的設計觀點與價值。課程計畫分成開口說、動手做、數位化、想未來等4個階段。
封面的羅馬字體設計,規矩而美觀。運用美的形式原理,呈現秩序感。同時,探索美學的可計算理論基礎。課程包括胸章和電燒作品製作,學生可自由設計圖案創作藝品。城市空間設計實務以中正紀念堂為場地。利用限高效果,呈現突出效果。透過顏色的等高線表達平面圖的高度差,像地形圖般視覺化資訊。
本課程為18週的基本設計課,延伸美術與藝術生活的基礎,初步探索設計領域,幫助學生了解並應用基本設計知識與概念。學生透過課程瞭解設計原理、要素,從簡介到造型基本元素,透過點、線、面的實作練習,學習色彩、構成在美感中的組合與配置。
碧華國中完成遷校,新校園成為學習與探索的空間。本課程讓學生重新體驗校園生活美感,觀察植物生態分佈,探索植物美感秩序,感受校園景觀。以校園植物為課題,透過拍照與App辨識植物,結合童軍、生物課程延伸,認識植物名稱、構造解析、葉脈實驗、描繪;以植物葉片為元素,思考排列的美感構成,期許美感融入生活。
透過環境觀察連結,引導學生認識結構支撐力學和原理,融入校園結構特性。以造形美感訓練,透過摺紙和造形練習,培養學生在承重和美感上的思考。生活實用美感則結合主結構承重與裝飾結構造形,讓學生創造出實用的水果檯。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觀察 探索校園植物色彩 美感技術 色彩原理
從生活元素中發現美的要素,利用構成 kit 練習各種可能,結合美的原理,運用色紙與色彩構成版面,發現反覆、漸變、均衡的美感,設計客製化吸水杯墊,製作學習檔案將美融入生活。
國中學生快速接收新資訊,情緒表達直接激烈,塗鴉成情緒抒發方式。本課程從美術教室開始實驗,觀察構成對美的影響,延伸到校園角落進行視覺觀察。利用素材設計透明桌墊,預熱大型牆面創作。改造教室牆面展現學生創意,日常美感開花。
學生經歷校舍補強、風雨操場粉刷等改造,色彩轉換影響美感,部分配色改善效果,有些則糟糕。課程引導學生觀察現有配色,比較教室氛圍,以自己空間創造美感,應用在牆面、地板、窗簾與床包。3D立體呈現實體改造,想像接近現實。
引導學生關注文字書寫與視覺閱讀的影響,設計讓閱讀更舒適明瞭,進入書的情境。紙本書與電子書的感覺不同,學習文字色彩、比例關係,展現易讀性與美感。遊戲化引導,實驗紙本書視覺風格與閱讀方式,構建整體品味。動手做、五覺感受,進入小書世界的旅行。
學生觀察環境進行美感課程,再次觀察鐵窗拍照上傳,激發學習動機。從鐵窗探討傳統和鐵窗花的差異,引導學生認識構成要素,體驗秩序、反覆、漸變等概念,展現美感。設計帶有秩序、反覆、漸變的筆筒,讓學生實踐所學。
美感課程著重連貫性,以餐飲科為主。透過色票尋色課程,學生觀察日常色彩,用手機和工具收集色彩,理解色彩屬性。結合形式原理,用寒暖色和黑白灰進行配色練習。與鶯歌工商合作,使用宣紙和水墨流墨染,實作工筆蝴蝶,感受色彩特性和視覺美感。在鶯歌工商陶藝教室實作抽象潑釉與色泥漿體驗。Logo設計課程以校名TSVS結合餐飲科特色設計品牌,電腦繪圖數位化。以標籤貼紙印製Logo於伴手禮上,展示成果並進行回饋分享。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