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讓學生將膚色及髮色轉化為色票,學習色彩感受意象外,亦帶入人權議題。
將物品質感顯微放大,簡化圖形後以膏狀的披土等媒材進行平面至半立體的質感紋理構成練習並佈展。
強化構成在生活上的重要性,從基礎練習中了解構成的秩序與畫面的安排。
藉由觸摸與創造,讓學生理解材質經過形塑後,會呈現出不同的質地視覺效果。
學生從穿搭選物的練習,學習美感觀察和選擇,並整合美感要素設計視覺圖像海報。
讓學生紀錄並改變各種物品的質感後,運用不同質感選配餐墊,創造風格表現。
食譜書統整歸納出排版風格,並依照構成的美感要素,設計創作家鄉味食譜。
第一節:色彩基本知識。第二節:校園色彩觀察,命名及對比色。第三節:生活色彩觀察,調配繪製。第四節:自然色彩搭配繪製。第五節:展示生活色彩。第六節:校慶海報設計色彩運用。
課程分兩部分:植物色素認識、土壤顏色製作。蒐集泥濘中植物、討論色彩變化、土壤意義。葉子、土壤對話製作。
以名作〈蒙娜麗莎〉介紹肖像畫,結合「畫伯 AI」App認識不同流派特色。利用立體派分析、拼貼進行攝影肖像畫。課程包含素描、數位軟體、攝影和拼貼體驗,討論比例、構圖和神韻。結合數位技術展現肖像畫新詮釋。
美感學習融入生活,培養選擇美、創造力。結合STEAM,成為校本課程。探索植栽設計美感,思考構成要素。實作水泥盆栽,攝影結合環境。合作解決問題,評量標準。跨領域STEAM美感課程。
課程運用摺切捲黏技法,改變平面紙張的空間與質感。學生通過實作,理解結構的功能性。紙結構展現力量與承載能力,小組討論探討結構與造型關係,調整造型配置,兼顧功能與美感,提升作品價值。
藝術生活化/學生參與、學習 吸引學生透過藝術動畫參與課程,培養學習興趣。教學中以學習單讓學生分組討論,達成任務目標,教師給予解決方案與技術意見,鼓勵發揮創意。 表達數位化/科技融入教學 利用影像藝術發展數位科技能力,學生使用手機自主學習、討論和查詢資訊,提高效率。 創意詮釋化/思考、實踐 利用廣告微電影啟發影像藝術,引導學生超越課文感受,思考呈現主角心境的立體方式,培養想像力與創作能力,注入個人詮...
本課程以「高中生校園生活」為起點,探討學習環境中的問題,專注解決「從容取用衛生紙」的困境。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精巧美好」的面紙盒,提供愉悅使用體驗。循序漸進,學習從「觀察任務」>「構造部位思考」>「美感組合」三階段進行。
本課程帶領學生實地植物觀察,喚醒對色彩的感受。活動包括發現、討論、分享、反思,並體驗適宜配色。透過生活小物排列活動體驗色彩編排的美感變化;以電子書介紹環境色彩,彩繪葉子喚醒記憶中的色彩;學生分組採集葉片,觀察並分析色票,發現被忽視的色彩;練習色票調配並塗於葉型圖格,進行色塊排列組合,讓學生對相同色調有感;教師介紹相同色調的運用與功能;透過植物敲染印刷實作,體驗植物色彩移印過程,體會植物顏色與構成的...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介紹校園建材及質感,如二丁掛磚、小黃磁磚、磨石子、仿石花彩漆;收集場景質感回憶,如光滑、粗糙、堅硬、柔軟;用超輕土製作物件,進行陶板技法創作杯墊,壓印校園植物或器物質感;製作水泥杯墊模具,將三年回憶封存其中;砂磨後轉化為抽象記憶。
本課程以美感「構成」設計為主題,通過初階課程培養學生對美感構成的認識,提升美感感受。以公司LOGO、名片、筆記本等構成要素分析為題材,設計名片、鑰匙圈等作品。透過觀察、發現、實作累積美感經驗。課程分為六堂課,讓學生理解「構成」意義,培養個人美感判斷能力,養成提升美感教育素養。
延伸原參考課程「憩~質感療癒小世界~水泥盆栽」再加上質感 中間色漸層色彩排列活動,帶入宜蘭在地自然環境山脈稜線觀察,表現在白水泥灌模作品上,最後於盆內布置一個屬於自己的療癒小世界。
台灣花磚主要出現於1915-30年代,現僅見於老房,單片或整面牆組合皆美。課程以花磚為主題,從基本塊面分割開始,到形狀及連續實作,最後創作花磚布袋,讓學生熟悉「構成」美感。課程融入「色彩」營造,觀察台灣生活色彩搭配,進行調色配色練習,運用在花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