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有鑒於每日資源回收與學期末班級搬換教室,學生常有的疑問:「這個要丟哪一類?」
生活中大量淘汰的物品要如何正確分類?拿去哪裡回收?
常常我們花大量金錢購買的設計與物品,當回歸到物之本質的時候,記憶中的質感與價值,與實際回收時所產生的落差。
因此透過「物之告別式/紀錄物品所給予的質感感受」、「質變/動手改變材料質感」、「質感生活/餐墊材質選配」,讓學生去感受並思考創造,質感對物品與生活的影響。
在餐墊的設計中,讓學生選定一種主要材質,搭配其他三處的不同質感變化,設計出具使用功能有質感,易於搭配餐具的餐墊。
學生面對練習時,藉由自己動手去做,動腦去想,從做中學習;在比對與審視問題反覆思考中,產生美感意識。從小處擴大,去感受生活美感,更能珍惜物品,並在消費時細心思考,體驗所有的美來自美好關係。

美感預期成果

  1. 覺察生活中質感的多樣性並能分析其特性與加以分類。
  2. 能善用材質特性,選擇合宜的材質相互搭配使用。
  3. 能運用回收物,改變創造出不同以往的質地。
  4. 察覺質感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5. 能運用不同材料與技法,搭配組合設計出具美感的器物。
  6. 創造出符合需求並具美感的作品,感受生活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1.在學生過往的學習中,對於質感或許較少有經驗去觀察、紀錄、描述,因此在書寫「記憶質感小物」學習單時,多數人無法聚焦在質感的描述,還是多從好不好看去分析;質感用字遣詞相對不足。

2.在動手改變材料樣貌的過程中,增加輕質土材料。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的創作很棒,如散亂一片一片可惜,因此調整課程內容,請學生將所有不同質感紙片黏貼在黑色卡紙上。

◎學生在操作輕質土過程創意較多,速度也快。

3.餐墊材質選配活動中,需要有足夠的素材使用,當大家都偏好選某一種時素材時,部分同學會因為素材不足,而必須遷就。

◎鼓勵學生多搭配使用,直接配配看,先不要預設立場或是喜好;雖設立規定,但也不要限制學生的創意。

◎素材的量要足夠,隨時補足並保有搭配的彈性。

◎實際搭配擺放出來的較適切結果,跟預想的很明顯不同。

4.餐墊質材選配,在最初計劃中,設定的尺寸是25cm×40cm,因操作過程中發現尺寸較小,完成後的餐墊比例與使用面積均不理想,因此調大尺寸為30cm×45cm。

5.黏貼餐墊材質時,部分學生因操作不當,作品產生氣泡(學生多半很在意,會想要解決此狀況),因此會花許多時間在協助黏貼的操作。

◎此單元以指導質感選配為主,在進行黏貼操作課程前,先做足裱貼的示範與練習。

6.黏貼餐墊材質的底,原來使用黑色泡棉塑膠墊片,在操作時黏性較弱,貼上去的材質會浮起來,改用透明塑膠墊片。

7.多數學生會分享搭配過程很有趣,可以摸到或感受到不同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