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質感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教師以美感電子書質感篇作為開場,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觀察質感的表面紋理。請學生分組後,攜帶生活物品,以顯微放大的方式攝影記錄。學生仔細觀察拍攝的影像,教師從「點、線、面」切入引導,請同學以素描的方式簡化圖形,進行平面質感的紋理構成練習。接著從平面作品中找出較為滿意的圖像,以膏狀的披土、塊狀的超輕土或紙黏土、液狀的保麗龍膠、稠狀的白膠、石粉等做為主要媒材,在限定的尺寸範圍中進行質感創作。最終學生進行佈展,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質感命名、加工方式、表面處理、日後擬運用的場域等。

美感預期成果

  1. 提升學生對於各式質感的關注力以及對環境中不同質感的觀察能力。
  2. 學生能透過本次課程認識媒材,以此創作新質感,並了解這些媒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 學生能理解質感表面紋理的必要性及優缺點,並能因地制宜選用合宜的質感紋理。

教師課後省思

  • 透過微觀,開啟學生觀察的眼睛

同學們對於生活中的質感紋理,可說是既陌生又熟悉。多數人選購衣物時,第一眼看到布料的花色,接著則會觸摸衣服布料,透過肌膚體驗材質的紋理質感;但對於自然物卻鮮少觀察及觸摸,如:石頭、花草、樹枝⋯⋯等。以手機的照相功能,透過高倍數的專用鏡頭進行觀察,是相當好的切入點。這些放大後的微觀影像,學生們觀看時驚呼連連,像是:人造物的表面大多是規律性的排列、印刷品表面由四色圓點所構成、紙張的表面可看出一絲一絲的纖維、植物的表面呈現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分割⋯⋯,讓學生了解到,即使是同樣的事物,透過不同的視角觀察,也會有不同的收穫。 

  • 學生對於材質掌握度不足

批土雖是建築常見材料,但對於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卻顯陌生。多數學生並未使用過,相較之下,紙黏土、保麗龍膠、白膠等材料則較為熟悉。批土呈現膏狀,濕度不夠時較難抹勻推開,加入適當的白膠攪拌均勻,可解決濕度不夠的問題,但當批土加入過多白膠時,會變得較為鬆軟,不易塑型;而加入適量的石膏粉,可以讓批土變得較為黏稠也較為快乾。 

  •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取捨

學生於微觀觀察後,以點、線、面出發,發揮創意,設計出新的質感。但有些同學在第一次半立體質感創作中,不知道如何著手;亦或是發現批土的軟硬度不如預期,無法以拓印的方式壓製出紋路。教師可提醒學生,遭遇困難是過程中很正常的事情,設計就是找出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所以可修改設計,以目前可以施作的方式進行調整;或者是找尋其他材質來解決問題。而在實作之前的「質感設計圖」,除了請學生繪製草圖外,提醒學生填寫施工流程、材質準備,都有助學生思緒更加清楚,降低困難度。 

  • 透過布展,讓學生增加自信

以展覽方式呈現學生的作品,能讓學生了解教師對於創作作品的重視,也讓學生更加重視日後的美感課程。透過展場的擺設與布置,作品的質感獲得提昇,學生也對於自己的創作更加自信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