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孩子進行點線面單一元素的擺放位置及對應關係之練習,觀察與體會局部與整體的構成關係,探索及思考比例與平衡的適切配置。運用「設計思考」發散與聚斂之流程,幫助學生進行幾何形狀的比例關係及平面設計構成之探索。
從校園質感踏查開始發現質感,從質感象限定義質感感受。從統一色彩之後的物體感受到質感轉換的過程,再從單一質感加入2種以上質感組合後的視覺質感體驗。選擇兩種不同的質感使用石膏翻模出樣貌,感受同樣石膏材質創作不同視覺與觸覺感受的作品。並將所有的作品拼湊完成一質感牆。
希望經由觀察校園人造物和自然環境採集色彩,更進一步紀錄色彩特徵、觀察對象的形體特徵做歸納分析,藉此瞭解色彩的特性,對環境色彩有感。
我們生活在城市都會之中,生活周遭就藏匿著許多可以探究的美感要素,本單元為讓學生提高察覺生活材質的差異,首先踏查學習場域的植物質感印記,分類並歸納質感意象,進而練習質感的表述能力
「五感詩 - 植感培養皿」更希望讓學生找到觸覺的多元採集方式,更能在質感蒐集的階段,打開五感感知的跨域連結。
本次課程運用鐵絲及連接球將吸管組合起來,透過試驗撐起書本讓學生認識垂吊式和支撐式兩種力的傳遞特性,然後小組進行服裝及帽冠的製作,過程中了解身體尺度擴大身形,穿戴展示後比較美感與差異。
於構造課程中,讓學生設計「會動的、有機關的老師名牌」,結合所學佈置成感恩牆。
接續上學期進度,在具備基本色彩學基礎下,並瞭解自身文化的色彩意涵,進而開始嘗試以「塊面畫作」設計明信片。
以〈美感學習工具手冊指引〉的紙模模板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黏合平面紙形。初步體驗「造形」和「結構」關係,理解同一張紙改變形式,就能改變結構關係。接著嘗試不同造型組合且說明其用途,目的連結「造形」和「功用」的關係。透過容器乘載作用,嘗試重量對結構的影響及思考如何補強(思考可能的材質銜接點及結構可能遇到的問題)
⼤⾺賽克計畫--從校園出發前往台灣各地的採⼟鑲嵌計畫
新教學大樓動工已經半年。建築本體動工之前,進度仍停留在挖掘地基階段。上學期的建築藍圖應用,發展為街屋立面的寫生。
體驗紙類、布類、繩類經過彎摺、重疊、卡榫、編織所改變的結構,欣賞使用結構所呈現的智慧工藝藝術並在動手體驗中增加其他功能的開發提高,對於結構的美感經驗。在師法自然的結構中體驗其奧妙之處進而在生活中運用。
帶領學生發現同一種材料的變異性,最後試著使用鋁片加上矽藻土,為自己製作質感造型杯墊,在做中學的過程中,不斷實驗、探究材質的可能性,藉由質感的改變,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以永樂市場的”布料”為出發點,介紹利用地毯工廠剩料表達對大自然的關心與愛護的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忠泰美術館之講堂牆面設計之藝術家)與紡織角料的循環經濟〈有布組合〉的環保理念與社會行動,帶領學生認識到布料的循環與運用,並以布料工廠生產過程中剩下的角料為質感材料,思考能做出哪些質感的手作小物。
喚醒學生對質感情緒的感受性,在觸感體驗和視覺放大鏡微觀的口說和文字的質感描述,增進質感語彙能力。
讓美回到日常生活,從學生日常書寫的觸感經驗出發,思考如何製作一支「最有感」的材質美筆開始課程將以設計思考五步驟引導學生製作一支能表現自我風格的材質美筆。
討論構成美感如何實際運用於攝影及生活中,學習取景、人物位置構圖概念。
學生找尋自身最有情感的生活景點,將簡化的圖案轉印在不同質感的布料上,將景點製作成各式質感的立體移動物件。
本課程藉由生活中的鋁線材料,去構築符合美感的結構體,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探索過程,讓學生經由實際操作去累積結構美學的判斷力。
以布料作為編織媒材,讓學生運用配色原則,學習顏色搭配的適當比例。
從自身作息時間轉換成色彩,再將時間顏色及長短製作至黃金比例大小的紙張上,讓學生了解色彩的溫度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