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找尋各種昆蟲圖片,觀察其身上的色彩種類、變化及比例,並將昆蟲具體的實際造型轉化為抽象的色塊。
引導學生發現模組化的構成秩序,並利用校園中特有植物「荷」構成四方連續之磁磚構圖。
藉由生活物件尺寸的測量,讓學生發現身體與物件比例的關係,再進一步透過分隔板的拆解組合,並觀察不同用途的抽屜空間,找出對應於物件的收納盒比例模矩尺寸。
從校園環境觀察,測量檢視物件與使用者之間的比例是否妥適,讓學生反思既有的生活物件是否存在著不便利性。
認識色彩理論,了解色彩感覺及配色原理,建立更完美的色彩秩序和價值。
以瓦楞紙材試驗結構與美感概念,讓學生設計出坐不垮的美感結構椅。
運用色票的分析練習,找出可能的搭配,進而發想改造環境色彩的可能。
使⽤ 西卡紙 來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運用摺紙或是剪貼組合等手法,使其成為一個能夠盛裝 5 顆柳 丁 ,能方便拿取、順利搬移⽽不會滾落、崩塌的容器
留意設計一張食譜在版面構成上需要留意哪些重點?如:標題(文字)、圖像、內文、配色…等等,並提供食譜範例請學生於課堂中進行小組的討論與分析,發現並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進而找到符合個人喜好、風格的版面構成方式進行後續的創作。教師介紹插畫、整理與提供食譜的版型樣式給學生挑選,請同學以介紹一道家常菜為發想,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完成一件以構成練習為主,認識生活飲食文化為輔的版面設計創作。
調整105-2本身研發的構面課程,使課程細緻化又便於複製。以學思達教學法,引導學生習得構成為主、比例為輔的美感力,藉由整理術書籍閱讀和整理盒的利用規劃,意識到其中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性,累積整理術的經驗,進而轉移至單色印刷品的版面設計,從立體轉化到平面,形成美感力的學習遷移,經由構成和比例的思考過程,期許學生日後製作各式作業、報告、小論文、簡報等版面設計時,都能有美感的再進化。
觀察生活周遭的自然界的顏色,選擇一種色彩,運用顏料調色後,繪製出來,要盡可能的接近原來的顏色,目的是觀察自然界的色彩,調配繪製,訓練手,眼,腦對色彩的觀察及敏感度。
引導學生從自身周遭出發,透過校園踏查開始觀察發現環境中出現的色彩,覺察自然的色彩變化及人工色彩的使用,利用色票比對與紀錄環境中出現的色彩,體驗不同色彩帶來的視覺與情緒感受,進而理解並能初步運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找出有美感並較友善的色彩配置。
美感從在乎開始,本課程以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覺察為主軸,藉由學生自己喜好的物件引起學習動機,讓色彩有感。六節課的色彩旅程從自身擴展到環境,體察不同明度彩度的色彩,理解色彩配置,並關注色彩與環境的互動,並動手嘗試整理石碇色彩譜系,目標是讓學生在日常中逐漸對色彩有感。
瞭解文字造型的變化,是否可以清晰閱讀,傳遞視覺造型的意義。
讓學生認識質感以及記憶質感,製作質感封面,形塑學生對於質感的意義連結。
課程活動主要以後美Hosailay為設計主軸,並結合在地文化,以比例構面為主題。
引導學生對校園色彩進行分析討論,找出合宜的色彩配置,體認色彩調和的重要性。
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透過操作比例工具,能理解比例+構成的美感觀念。
理解鏤空的水泥磚的結構,嘗試利用有效的支撐結構設計實用的作品。
讓學生在米食外認識質感,並能結合質感經驗與技法,設計出質感各異的飯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