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蒐集各種材料,練習質感的描述表達。
以擺盤的美感為主題,引導學生了解食材與容器顏色,從自然形式與人為生活中,認識色彩美的形式原理。
以質感構面切入生活,讓學生從生活觀察熟悉材料的質感及轉變,思考材質的轉化、應用和功能性,設計出合適的杯套。
以「質感」為課程主軸、水泥為素材,討論不同材料、技法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合宜的感受。
本課程以種子為出發點,發現種子質感透過不同形式轉換後,能組合傳遞出多層次感受。
本主題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本課程由四個任務串連而成,運用合宜的材質或色彩等進行視覺設計,創造屬於個人故事的資訊圖表。
喝一杯好茶, 體驗 One is all 與純粹的美好相遇
藉實作加強生活經驗與美感的連結並創作生活美感小物。
瞭解各式素材的質感呈現,學習能有意識地運用質感來進行美感營造。
對於生活中的材質更深入的認識,選擇合宜、具有美感的材質,完成環保袋的設計。
花瓶創作 - 發現質感與欣賞生活物件中的質感之美
做中學了解燈飾的美感須考慮材料本身的質感以及透光後產生的視覺韻律感。
以錫鑄造翻模的技術,將質感物件重新組合、創作,拍攝時利用其他異同質感物品搭配,思考如何凸顯錫製品的特色。
藉由實際體驗大自然的繽紛色彩接觸天然、化學、金屬材質的線材累積經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生活中不同素材的質感感受。
透過不斷嘗試與各種紋理的編排體驗,呈現出不同質感表達的編織新面貌。
本課程設計先透過觸摸,客觀地認識與描述質感,再將質感感受延伸至色彩與造型。
透過對家鄉的認識,讓孩子重新認識台東這塊土地的質感與色彩,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
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紙材,讓學生從探索紙張的質感,並試著選用不同材質做襯紙的搭配,開啟質感經驗。
藉由不同材質的體驗,進而體會到「質感」除了視覺效果以外,尚有觸覺等連動關係。
運用案例分析結構構面的探討,讓學生思考還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杯套好拿及平衡,也讓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結構與質感之美與時代價值觀,感知探索生活中的線狀結構與質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