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質感」為題,讓學生能從校園中以五感來體會質感之美,並能了解質感的差異。
利用立體紙盒創造質感包裝,提升與紙共舞的生活美感哲學與素養。
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
質感(texture)指的是對象物(包含形象或物品)的表面性質,可經由觸摸或視覺經驗的聯想而感受到。生活中的各式物品都有質感,讓學生發現質感的運用。從美感電子書做出發,讓學生由大量圖片觀察質感的應用,關於質感意象的啟蒙教育,首先放在引領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開啟一扇體驗質感之美的門;其次是引領學生理解不同質感給人的感受,實際觸摸不同物件的質感並且能敘述出質感的印象;最後讓學生欣賞具有質感意象的作...
質地造就美感,單一質感能創造純粹的美感,質感在生活中卻常被忽略,在單元課程中,讓學生藉由探索生活周遭質感,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能明瞭視覺質感與觸覺質感的差異,透過團隊合作一同思考討論並實行質感搭配的可能性,最後以居家生活物件,燈罩設計的質感來思考合宜設計如何落實於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原教案實施年級為九年級階段,從發現質感的風貌學
發現日常生活不曾注意到的質感元素、欣賞不同質感產生不同的美。
學生能細膩的描述事物紋理、材質、色彩、質感等並練習排列。
將觸覺的質地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讓學生體驗美化的過程。
觀察記錄學校環境之質 感與對象物之關係與合宜性。
預期成果 原教案在質感的表達與分析部分著重於文字感受與後面的
希望透過課程的引導讓學生去發現覺察質感的美感,並能培養其對質感的知能進而產生初步應用。
「美感教育」非技術的學習,固本課程著重在建立學生開始對生活中所接觸材料質地的敏感度,並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
期盼學生藉由課程能認識美感構面中關於質感、結構與構造之美,並且可以去注意或發現深藏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件。
聯想不同質感在不同物件所產生的影響並實際操作。
學生體驗各種不同材質,藉以感受不同質感的材質美,分組討論了解各種材質蘊含的五官感受。從生活物品為出發點,探索生活物品功能與質感間的關聯,試著了解質感對使用者感受影響,了解適宜的質感搭配也會影響美的感受。
美感預期成果 1 相異材質比較─從分辨觸覺「質感」與視覺「
美感預期成果 帶領學生從生活中體驗質感之美,使學生能感受到質
將各式不同材質拼貼成一幅反差極大的創作,尋找替代質感的可能性。
以錫鑄造翻模技術,將質感物件重新組合,拍攝時利用其他異同質感物品及背景搭配,呈現不同質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