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課程設計以美感構面的「質感」為教學核心主軸,延續上學期「校園環境」與「動物」的發現探索,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作品「校園環境」與「動物」分別具備什麼樣的質感特色,在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搜查,尋找相似質感的物品做為作品的材料。
延續上學期美感課程讓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校園動物、昆蟲的探索,本學期的課程嘗試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金屬、塑膠、布料、紙張….)尋找與自己作品設定的校園環境(操場紅土、草地、樹叢、枯木)相似的質感,以及校園昆蟲、動物(蜜蜂、螞蟻、蚯蚓…)相似質感的,利用拼貼的效果將不同質感的材質結合水泥的調和製作水泥方塊,而每一塊水泥方塊上呈現的兩種不同質感的組合就是一個學生發現的校園質感故事。
課程統整結合7年級生物課程對於昆蟲、動物的生態理解,以「質感」為題材,讓學生透過不同材質的組合創作,擴充對於材料的探索體驗,讓生活中的素材體驗轉換成對質感的想像探索,藉由質感的發現、探索、重組的過程,讓學生認識生物的生命教育,體驗美感的質感搭配可以將生活中熟悉的物見,重新利用創作。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夠透過對生活周遭物品的觀察、探索,體驗質感的差異。
  2. 經由對於動物的觀察,連結質感的體驗以強化質感的學習經驗。
  3. 透過不同材料的組合、創作,擴展質感的體驗。
  4. 探索質感對於生活中感受的差異,並思考美感的呈現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課堂1:學生對於「質感」一詞比較抹生,需要透過練習讓學生感受物體不同的質感,在能分辨質感差異之後,在去尋找相同或相似的質感。

課堂2:木盒是以薄材質的木板製作,學生組合卡榫時必須注意施力,以避免損壞。木板吸水透氣性較好,製作水泥快成功率較高。木盒的製作可與生活科技老師偕同,取得是用的材料。

課堂3:灌水泥漿前需要先檢查學生放置的質感碎片是否均勻分佈在底面,部分學生選用的材質太大塊或不規則的形狀,會讓水泥漿無法均勻分佈。

課堂4:調水泥漿因為有比例與份量的問題,最好班上統一請小幫手調好在讓學生自己裝。水泥未凝固前有水分,因此學生準備的質感碎片如果是紙類,或是會泡濕的物品,可能因為濕透而改變質感,這可能是灌水泥前無法預想的。

課堂5:學生在討論的時候是否能具焦,才能確實達到相互學習的效果。讓學生練習提出「具體的建議」,才能引發更多的思考,也可以避免學生漫無目的的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