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質地造就美感,單一質感能創造純粹的美感,質感在生活中卻常被忽略,在單元課程中,讓學生藉由探索生活周遭質感,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能明瞭視覺質感與觸覺質感的差異,透過團隊合作一同思考討論並實行質感搭配的可能性,最後以居家生活物件,燈罩設計的質感來思考合宜設計如何落實於生活中。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1.質感的意義?(觸覺+視覺的感知)
2.明瞭視覺質感與觸覺質感的差異、視覺質感又分模擬質感及創作質感
3.質感的美是多種感官經驗的整合

美感預期成果

本校學生也同原教案的國中生需要適宜引導, 期許自己也能啟發他們更多的想法及創意, 遇到問題試著與自己對話也和老師討論再回到自己自己所屬情境試著解決問題,也是我樂見的。

質感美感基礎課程累積。從觸覺與視覺觀察質感,並能描述不同質感的差異,進而理解質感的具體象徵及抽象象徵,發現質感的差異及帶來的感受,分享與討論奠定學生美感素養培育與養成之基礎。期待透過本課程,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能留意質感的使用與搭配,領會各種材質的質感,體會質感合宜性。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堂課 ﹕觀察到學生利用黑框採集質感,雖然在熟悉的校園中,對於同學蒐集的質感還是感到陌生。

第二堂課 ﹕觀察到學生對觸覺質感連結到視覺質感,會因為個人生活經驗有所不同。

第三堂課 ﹕質感框的製作,有些學生會回想素描以鉛筆表現出質感的方法,但經由鼓勵與引導除了割、撕、戳的方法,慢慢地有些同學開始嘗試不同質感製作。

第四堂至第七堂課 ﹕吊燈質感燈罩設計,學生們很有想法,觀察到部分同學會想要以圖形來做構成排列質感,少部分的人會想要將棉紙染上色彩,針對這部分有和學生溝通解釋為什麼要控制在無彩色來呈現質感。因此和學生做了合宜的質感討論與單一或複合質感產生的感覺不同,經由陽光或LED燈泡透光後的質感層次是否是為吊燈罩合宜的質感也有相關討論。
燈罩後來經過思考,改用吊燈,讓學生將質感框的質感做延伸到吊燈燈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