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課程以藍色和「PM25空氣指標對照表」的色彩認識作為課程計畫色彩發展重點。
以景點為主題,調出該景點的五個記憶色彩,學生需加入形容詞,做為色調改變的方向,藉由互相猜想,加深地區色彩印象。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學習減法美學,由案例:logo、消防栓、鐵皮屋…等,學習色彩使用的適當性;進階由實際調色操作,體驗色彩比例調色的變化,練習調配低彩度的高雅色系。主要為審美觀念的培養及推動,學會應用適當的色彩於自身生活中。
小小的新竹市中心,卻有著五個國定古蹟,密度極高,也是個新舊並陳的城市。希望能透過一系列建築色彩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現身邊環境的色彩,透過觀察與記錄,打開看見「美」的眼睛,開拓新的視野。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
美感預期成果 原始教案帶領學生透過校園環境踏查、色彩比對分析
本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單一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
以大量的色彩意象,體驗校園環境與色彩生態意象的關係與色彩合宜性問題。
利用雙色設計來練習呈現一對類似色和互補色的文件夾。
將色彩搭配與配色運用在不同媒材上,強化學生對色彩的運用。
讓學生進行單色系的色調深淺調性彩繪,完成後裝置於校園中,體驗校園環境與色彩生態意象的關係與色彩合宜性問題。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將時令食材季曆視覺化的探索歷程,預期讓學生
以「馬蒂斯剪紙畫」帶入如何鑑賞作品及色彩與造型的搭配。
環境的美感察覺,培育具「美感」的眼光與累積實質解決美感問題的經驗。
對一個十五、六歲的高一學生而言,新竹這個城市應該仍有許多未知。「走在新竹」他們需要一張地圖,一張不同於google map那樣鉅細靡遺、無所不包的地圖去發現問題、提出更多對生活的美感提案。 我們在整個校本課程設計中結合社會和自然領域課程,引導發現議題,進而進行空間與環境觀察,透過探索竹中校門外的活環境,從通學路徑、或自然環境、或休閒空間,或值得駐足的文化地標等等,進行相關資料的測量蒐集。
本次實驗課程想從學校周遭的環境入手,練習用自然界的事物設計出色彩同色與衝突表現的使用,接下來回到校園印證環境與色彩影響。 藉由反覆試驗反覆印證強化對色彩的認知,進而瞭解色彩與環境的關係。
透過逛街小旅行,選擇建築物立面(含市招),作為美感構面議題實力。進而以冷凍板製作符合比例的立面模型,以合美感構面原則去改造它-拉皮。課程結束後,模型改造為再利用"再生"之掛飾物件(如時鐘或信箱)。
美感預期成果 1能分辨判斷色彩 2能用壓克力顏料調出12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體會到均衡、重複、秩序之美,以及不同的大
引導學生認識色彩的原理、感覺、心理與應用並透過日常用品的觀察,察覺色彩在特定物品上的意義、功能以及生活目的存在的關係。以校園景物為探索,啟發學生觀察、蒐集校園各樣貌的色彩,並透過色票新與比對、小組的分享與討論找出屬於校園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