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用觀察 、發現 、探索、應用四個設計思考策略;透過應用環境色彩分析器 APP,學習招牌色彩如何應用與環境的相互搭配 ,又能兼具店家個人風格及識別度。
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自然色彩之美與人工色彩之美;經親手調色創造色票;並實踐完成帆布鞋設計作品。
藉由藍染基本樣式設計的基本要素,介紹「構成」這個構面,老師進行課堂範例教學, 學生可先在布上設計構面,練習平面構成。
學生創作主題為杉林特色,使用圓形橡皮擦印章,以凸版化的原理製成人孔蓋模型。
藉由從分析生活中的布製品圖像構成,色彩組合運用給人的感受,將自我內心的感受轉換成具體的形式呈現。
製作校園植物色相環,運用對照的色票進行色彩配置彩繪,將作品搭配乾燥處理的植物一同灌模形成植物說明牌。
利用實驗原料進行製作,探討實際製作的成果與預想質感的差別,透過事先模擬再實際操作體驗,讓學生深刻了解紙的產出過程,進而對日常紙製品有了近一步的認識。
延續上學期面的材料,結合構造的概念,討論形體部位與部位的連結和運用之美。
在凸顯主題前提下,適當比例於畫面上的構成,以及陽明學生報的視覺配色設計。
藉由材料的造形剪裁、色彩配置,使學生從美感構面中體會「質感」面相的學習中不但學到欣賞花卉姿態之美感,也能體驗不同紙材的質感特性,並感受立體紙花創作過程之樂趣。
在匆匆的生活步調中,大家常低頭流連於科技產品,對生活周遭的環境愈發不關心,透過「房屋的記憶」美感課程,認識建築裝潢上具有台灣時代性的五種裝飾工法。
運用生活中的現成物切入,結合色彩和結構的概念進行生活對象物的分析,練習生活物件的造形與受力功能間的關係。
介紹構成的定義用黑白將構成作簡易練習帶入基本型設計與重覆,用筆刀雕刻軟質橡皮擦手作方式設計基本型,帶入構成的應用,重複重組花紋。
本設計課程以「色彩」構面為出發點,讓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色彩開始,留心在日常中的色系,藉由色票記錄下來。
從生活材 料中的點、線、面切入,結合色彩和構成的概念,感受材料組合的趣味和美感。
109學年度課程時試著「以生活為題,美感探索為歷程」的學習,從國一到到國三縱向及橫向的探索,讓學生重新感受生活中美的存在與可能。
將校園照片進行色彩微調,使自然色調在建築設施中的視覺作用更有一體感。
製作生日燙金卡片設計作為成果作品,學生以能思考構成的文字擺放位置及圖案如何搭配的形式,在卡片上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圖案與文字造型構成表達在卡片上。
從生活空間色彩的組成、午餐的食材色票分析、蔬果色彩拼盤製作、服裝的色彩搭配等主題學習,並以編織完成日常餐墊,不僅可以廢物利用,更可提升日常美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