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是依功能需求,使用合宜的組構方式,讓設計想法落實,透過做中學的不斷操作,能依不同材料特性和功能需求,完成兼具美感的接合方式。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
從一張紙到一本書,已經從平面思維進展到可翻動的微立體,利用紙張間不同的接合方式,增加彼此關係的趣味性,讓不同技法呈現立體結構的手工書,將「任務─部位─外觀─細節」的著眼點再一次被實踐。
期待學生能以相機、手繪觀察生活周邊「接合」、「支撐」的例子,和老師所給的建築範例,並使用傳統媒材「竹」片或竹條,以膠帶、麻繩、竹線等,結合基本竹編手法完成構造,並體解媒材特性,由嘗試或失敗的歷程中,完成對在校園中搭建屋頂的挑戰。學生經歷這次課程,能對生活中的結構/構造有感,由手作的課程中感知構造/構造的美感。
本課程透過觀察的覺知能力,去發現生活文具與物件收納的構造元素。積累學生以 「構造的眼光」觀看對象物的經驗,進而融入生活應用對生活有美感受。
學生將折製的三角小構件,從底作開始組合研展,拼湊不同型體或功能性物件。
學生思考物件呈現的樣貌,以及構造的功能及美感,藉由製作立體卡片來呈現。
成品探討讓物件中可動的關鍵來自於「構造」方式,利用單層或多層的紙張疊合,在適當處裝置「小零件」,讓紙板產生各式不同的可能性,進而產生「翻翻轉轉-創意流轉新天地」立體轉動的樂趣。
讓學生發現結構中力的作用與美感的關係,以分組的互助學習模式,從視覺上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先了解「結構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一種與力有關的美感工具。
構造討論的是物件與物件之間的接合方式,是構成個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細節所在,先讓學生從唾手可得的文具認識構造的重要性。
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植物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辨析。種子撿拾觸摸,觀察種子的外觀,生長結構,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軟包裝的衛生紙容易離家出走,造成教室內雜亂,要求學生思考解決方法,引導出重複使用硬面紙盒及如何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
運用紙張的切割與摺折,使平面形成可變動的立體與「零組件」的裝置,進而動腦組構立體書,產生動態閱讀的樂趣。
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校園以及八卦山上植物。進行花卉色彩觀察,辨析。葉片形狀描摹,色彩觀察。
透過通用、無障礙、防呆、仿生與五感設計,使用設計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結構、構造的概念,透過具有厚度的紙板創造出紙椅模型。
採用紙張設計零件,藉由雕、摺設計出造型,思考結合方式,檢視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構造物。
希望學生能藉由實際的操作將作品具象為兼具實用功能的提袋,可以嘗試以更多不同質感材料,來表達心中美的感受。
透過紙材質的設計實作,學生理解到「結構」與「構造」關鍵要素之內涵與美感。
嘗試利用紙板組構「帶」與「袋」的關係,並比較糕點、玻璃瓶及手搖杯對於「帶」與「袋」的設計差異,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生活的關聯,並期待美感素養對於職人的養成有所助益。
引導學生思考包裝方式與內容物間的美感關係,從中體驗包裝「構造」的精巧,為糕點量身訂做合宜包裝盒的過程中,可探討立體造型的「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