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從一張紙到一本書,已經從平面思維進展到可翻動的微立體,利用紙張間不同的接合方式,增加彼此關係的趣味性,讓不同技法呈現立體結構的手工書,將「任務─部位─外觀─細節」的著眼點再一次被實踐。國中時期的美感體驗漸漸從平面轉到立體,空間思維幫助邏輯更加思考多面相。結構就是物件與物件的接合概念,接合的方法不再只是黏貼、不再只是用釘書機,還有其他什麼樣的樣態?而接合後又可以展現什麼樣的效果?嘗試使用立體書的呈現方式讓孩子體驗構造的多元化,除了紙張,未來還可以探討更多物件構造的可能性。美感的探索來自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見的元素,最常接觸的學習最容易獲得迴響,靜態的閱讀如果增加動態的構造元素,應該就能增加閱讀動機了。

美感預期成果

  1. 生活美學:讓學生注意到生活上美感的問題,讓他們去思考如果他們可以,是否隨時 都能從美感的知識層面上去做合宜的思考,甚至可以動手改變自己的生活周遭,成為有美感的生活,藉著增進學生的美學素養,讓他們成為有美感生活經驗的實踐者。
  2. 材料質感:讓學生了解生活美感的影響力,透過結合紙張的體驗,讓他們感受合宜的構造,不只有助於功能特性的發揮,還能延伸美感的價值,讓生活用品的品質超越功用與任務。
  3. 物件構造:手工書的各種立體構造,藉由紙張切割配置、置換位置、使用轉盤與拉扯、摺疊與彈起等技法的使用,將功能發揮最大效用的構造,搭配造型美學,成為合宜的生活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構造」這個構面時,相對於美術範疇的其他主題,是比較陌生的,國中學生的生活上也比較少見到,大部分對於「接合」的任務都是以黏貼、釘書機方式處理,希望藉由這次的教學,增加自己在這方面的了解,也給學生們在生活用品的觀察與體驗。雖然這次課程中介紹的都是很簡單的概念,但是給學生很多的刺激,原本學生對於構造的了解,也超乎我自己想像的少,藉由作立體書的活動機關,讓學生有這六節課的體驗,我也從這次的教學過程增加了許多經驗。
  2. 各種機關製作的教學,比較現場難在現場示範,必須搭配影片的播放,適逢疫情嚴峻時期,每週主題的影片都上傳至數位學習平台酷客雲,方便學生再次複習,學生的熟悉度也能增加。以此為思考,或許以後教學檔案或是教學流程可以考慮與數位教學平台結合。
  3. 關於延伸課程—立體書設計,以學生的國九校園生活為主題,因此學生的設計以組別為題再各自發想其中內容,搭配所學四種機關的運用,增加製作的趣味性與貼近感。雖然「構造」這個主題主要是以各種不同的接合方式展現內容,但是在最後的處理上,仍舊不能避免「黏貼」這個模式,若是不刻意避免,可能學生會大量使用,不過能在六節體驗課增加其他處理方式的可能性,已經是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