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安妮新聞中情緒色彩的篇幅,引導學生挑選一張「有感覺」的彩色圖片,並從中建立與「情緒字彙」的連結,再去聯想這樣的圖片與感覺是否跟個人經驗中的事件有關,接著去表達圖片引起的感覺跟色彩的關係,最後再利用色彩的轉移,製作不同版本的彩色圖卡,述說新的故事。
此課堂是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本課程透過安妮新聞第九期的動物相關議題的介紹,引導學生分組製作小海報,來和同學們分享更多人類之外的動物議題。小組報告後,每個學生要選擇一種動物當作主題,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思考它的感受或困境,為這動物發聲。完成創作後,再和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
本課程藉由窗殺知識的介紹,及遇到受傷鳥類該如何處置後,讓學生繪製窗殺防治設計圖後,各班線上票選出圖案後,利用擦擦筆合力在玻璃窗上繪製,避免鳥類壁咚的憾事發生。
啟發學生對近年環保意識的提升及環保意識行動,並進行分組討論、完成導讀學習單。
學生能認識基本的排版、色彩關聯、版面比例與元素構成,強化學生對版面平衡與色彩搭配的敏銳度,結合校內軟硬體的資源,達到美感與資訊科技跨領域的有效教學。
活動設計上先讓學生閱讀刊物,再以學生多數較好奇感興趣的單元來設計課程內容。
課程利用《安妮新聞》第四期中的「你看見了什麼」的照片,並結合人權議題。
讓學生思考報紙的封面設計,透過實作拼貼、剪裁、配色,體會幾何形體的美感。
藉由安妮新聞報紙的內容及插圖,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嘗試做摘要分析。
閱讀安妮新聞,延伸至相關廣告內容,並進行排演以模仿或創新的方式來進行演出。
藉由安妮報紙,引起學生對版面的關注,並觀察與分析文字及圖片的安排配置。
解說報紙的重要性,帶領學生如何閱讀安妮報紙並尋找關鍵語句及色彩概念。
透過安妮新聞第二期封面演化史與「草地上的午餐」共融主題的介紹,讓學生改作米勒名作─「祈禱」。
觀察及閱讀頭版繪圖,藉由問題、上位概念的引導,透過報紙的路徑圖,學會整理歸納。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版面,判讀圖文比例、空間的意義,且具有編排能力,能整理出清晰的筆記。
從生活中常見的情緒符號為題,讓學生思考符號給人的感受、使用的時機,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學生透過安妮新聞挑選喜歡的版面設計,安排10周的排版課程,設計出專屬的封面。
認識多元文化、觀察報紙之構成要素,運用Canva進行共同製作「美感。抵嘉」主題報導。
讓學生知道大量垃圾對於環境的危害,並了解物品回收背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