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紙纖維的特質,包覆形塑自然曲線的包容力,結合多元材質的質感,將截然不同的媒材相容轉化,呈現纖維多變風貌時鐘的設計。
以拓印、複寫收集質感,同時也以黑白攝影的方式蒐集質感,再以雷射列印或影印機列印出黑白灰各式材質底紋,藉用質感底紋的堆疊與排列,進圖像的拼貼。
認識臺灣天然染與纖維工藝為主,透過在地取材,製造植物原色染線絲塊材。 帶入色彩比例與畫面構成中的應用,觀察天空的色彩變化並將織物構成帶入。
以認識傳統文化的紋樣與圖示,理解圖樣中色彩與圖案的代表意義與文化底蘊,並從中內化人文關懷與環境尊重的課程議題。
輔以高速攝影及微距攝影記錄課程目標【類宇宙】之美感影象。運用墨水、油、酒精、肥皂、粉,並藉由碰撞推壓及吹推技巧,創作出姿態萬千作品。
以質感為課程探索構面,第一部份於利用墨與自然素材,運用自製的工具及物料,進行點線面九宮格質感體驗,第二部份則是表現黑色在不同的光線底下可呈現的各種形貌及紋理。
以「結構」構面為課程核心,以瓦楞紙為媒材,製作出具支撐與展示植物功能的器具,讓學生在思考結構穩固過程中兼顧美感的能力。
了解花磚的歷史由來,構圖設計的原理、組合、排列方式,進一步帶領學生觀察本校具有歷史特色的人文與環境 。引導學學生利用和諧與衝突的色彩性質,彩繪具有校園特色的花磚。
圖樣設計與色彩&記憶中的味道(111-2彰化溪湖國中)
以美的形式原理─反覆、對稱分析美感來源─秩序感,設計符合在地特色色彩的花布袋,與地方特色連結,進行環境的搭配與和諧簡潔。
質感的發現與紙質的混搭之美(111-1彰化溪湖國中)
找尋常見的紙類製品,以感官探索,體會紙的重量、硬度、表面肌理、氣味等,使用質感語彙形容感受。透過認識紙的纖維原料,討論分析纖維的粗細、構成方式如何影響紙的使用。
澎湖‧記憶是最美的色彩(111-1彰化信義國中小〈信義拾色〉)
尋找校園的顏色,生活中處處充滿色彩,校園裡充滿著從國小到國中的回憶色彩,希望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愛的顏色,或能代表學校的顏色,或是有回憶連結的顏色,最後把創作改為繪出屬於學校的色彩。
從美的十大原則帶入構成構面,讓七年級學生討論他們日常最愛的-零食,藉由觀察各式各樣不同形狀的零食去做一個畫面的構成。九年級則結合不凋花,創作屬於自己的畢業祝福花圈。
「折」、「切」用紙材造型中的重要技法。本課程希望藉由藉由「折」與「切」探索紙張造型的多元表現,並結合紙張的「切」與「折」產生一個有光影效果的燈罩。
「折」、「切」是在紙張造型時,常用的加工方法。本課程希望藉由藉由「折」與「切」探索紙張造型的多元表現,並以耐壓、美觀的「紙房子」最為終極表現。
欣賞樹的姿態,感受筆的形狀及書寫適切性,體驗中感受物件與使用部位比例關係。
主題為「光影隨形」,藉由美的形式原理認識─反覆、漸層、對稱、調和、對比等。
構成為各物件的排列組合關係,課程設計以構成感受進行知識點的探索與創思。
從色票認識校園的自然色和人工色,探索視覺環境,歸納分析代表個人特質的色彩。
引導學生色彩對比、剪紙的陰陽虛實對比,變化出豐富圖像表現運用的構成關係。
融合剪紙藝術西方馬蹄斯的作品,欣賞東西不同文化的剪紙特色,刺激學生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