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物擺放的配置」與「容器質感與食物的關係」的練習,經由桌面上整體的構成關係與質感配置,連結美感經驗與生活。
觀察生活環境中的結構/構造運用與其造形,聚焦討論形成美感的因素。結合「紙結構的承重」與「紙構造的接合」試驗,轉化由人因與美感出發的概念椅凳設計。
以青少年階段注重的外在服裝作為主題切入,透過制服議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以「服裝的比例調整」「膚色與衣著色彩的配置」發展課程主軸。
運用電腦編排軟體替自己的生活日誌手冊(聯絡簿)重新設計一個具自我色彩意義的全新封面,來提升國一新生對家庭與學校生活的連結性。
將原本僅屬於觸覺的質地素材,更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再造與造型編呈,讓學生體驗透過美感教育得以讓身邊原本平淡無奇的常見物,轉化為具美感的體驗過程。
配合學校輔導室出刊的小周報,讓學生實際演練構成的編排練習。
先從教科書上的內容編排來探討文字與圖片的版面設計與考量,再分析台灣新聞畫面,進而練習版面編排。
以黑、深灰、淺灰三色色紙個別剪裁,分別為標題、內文、圖片等放入方框中,以比例構面的概念完成手帳內頁設計練習。
認識生活中的構成,接著嘗試拆解重組練習,進而應用在個人自傳履歷的三折頁排版設計上。
結合校園色彩及「隱形操盤手」人形模板,進行色彩搭配練習,完成個人簡介封面。
透過日常觀察與分析,拆解物品的構成配置,發現構成之美,進行明信片創作。
透過綴疊化設計形式,觀察質感的再生樣貌,並轉換為線條,做為佈置品印花設計。
探索構造的特性與美感,並找尋眷村中適合放置燈的角落,讓孩子嘗試設計運用不同材質,設計合適的構造組合方式。
「校園制服」為題,進行色彩的配色研究。導入校園制服的色彩觀察,輔以設計師作品進行討論,最後在限縮外型的條件下讓學生專注於配色練習。
觀察、體驗生活中質感的表現,接著分組討論出可運用的質感材料進行手抄紙設計。
藉體驗任務質感觀察形成經驗與記憶。聚焦生活中接觸到的紙張,根據質感與用途、分析並描述其感受或故事,最後收集媒材製作手抄紙,表現之前習得的組織構成概念來進行手札本製作。
透過食物色彩的搭配,感受食的美感。接著透過食器的選擇與改 造,美的佈置,由小至大去拓展對構成這個構面的感悟力。
藉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提升收納及空間規劃的概念。從改善自己的抽屜開始,進而改造教室環境。
觀察自然界生物,從比例結構與構造切入,了解其組成要素,開發出有美感之人體護具。
運用組字構成,思考與建築本體立面或橫面之間的關係,提出社區招牌的創意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