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並發現環境不美的原因,並且能藉由對環境色彩以及文化背景以及色彩屬性的了解,改善環境不美的問題。
學生將認知善用美感核心要素對生活空間影響重要性,關注社會設計參與及提升個人美感品味的認同度。
美感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學生從食、衣、住等方面,透過小組合作觀察、紀錄並探索如何提升生活品質。
累積關心環境美感的實務經驗,透過課程提升對文字的敏銳度。
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實踐美,讓美感更有感。
找出不同的在地文化,進行故事箱的施作:教師先行以太平馬藍為主的植物染與枇杷文化季進行介紹
學生將能透過此次教學描述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及了解材料與技術所產生的質感效果。
學生體驗從軟材質到硬材質的創作改變,透過破壞到建立的過程中思考,創造的多樣性。
透過體驗活動讓學生真實探索生活中的不同物件帶給人的不同質感感受。讓學生了解質感的合宜性與適切性。
在本課程中,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了解⽣生活中的器物或建築,其美感可能正來⾃自於結構,雖然結構理論上是⼀種理性且攸關功能的設計,但如同⾼第的建築之所以動人,正是結構美學,本課程將使⽤用幾種紙張來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
透過神秘箱的觸感實驗,讓學生說出該物的質感意象,並以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紙張」為題,作為質感改變的對象。
以美術教室為實際的空間案例,重新對空間的色彩提出規劃,試著調色練習並提出何者為美。
操作不同材料的連接構造包覆圓柱模型,思考構造、材料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經由練習能對秩序與造型上的構成有所理解。
透過色彩構面課程的進行,將書籍封面進行色彩分析,利用色彩搭配調和與衝突的色調,設計具色彩美感的書腰。
從生活經驗中取材,以美的形式原理探討構成的美,並以點線面發揮構成的創意創作風車,利用風車美化校園。
能透過結構基本要素之點、線、面進行嘗試與練習,再讓學生挑戰從線狀、棒狀、面狀之立體結構構成。
運用紙張媒材,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著重發現結構之美,給予有限的材料進行實作,讓學生專注於使用可掌握也易處理的媒材進行設計,塑造挑戰的氛圍和學習樂趣。
讓學生探索發現『平面「構造」立體的方法』,並思考利用「無膠、卡榫接合」的方式組合造型。
本課程由擺盤料理教學,發掘元素之間的關係和背景間的和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