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都市的生活場域中,因為人口密度產生空間界定的高度需求,各式各樣的”圍”因應而生,界定了許多區域,傳達人們對於空間的意念,本課程期待透過學生在都市生活的移動過程當中,重新觀看”圍”與其背景(物)的關係,從材質/紋理(質感面向)進行比較,連結功能性(符合使用者需求)進行分析,並利用所收集的質感材料進行試驗,做為下一階段美感課程之準備。

美感預期成果

  1. 透過課程體驗理解質感因素(材料/紋理)對於主體對象物的影響,思考材料的合適性。
  2. 透過課程發現圍籬(牆)與背景物相關或截然無關對於觀者感受之影響,了解圍籬(牆)的材質需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與空間。
  3. 透過課程體驗瞭解圍籬(牆)之質感對於場域氛圍的影響,以「符合需求」與「環境適性」面向思考圍籬(牆)材料的擇用原則。

 

教師課後省思

  • 原初設計理念-閱讀城市質感

本課程在原初設計時借用閱讀理解的概念-了解詞彙、理解文意、摹寫文句(應用)、創寫(表達以個人為基礎對於世界的解讀),把構面視為理解美感的語彙與脈絡,透過課程操作讓脈絡在實踐中清晰,讓學生在重新檢視中發現美感,在操作過程中理解美感,形構學生自己專屬的「城市讀美記」。

  • 嘗試-尋找創造質感體驗的可能性

經過106學年度第一學期的課程操作,已確立將行旅體驗轉化的歷程為「感覺-語言文字」,借用語句改寫的方式來操作,將前段課程的踏查體驗,依「感覺-系譜-感受」的模式建立語句的核心,並用同義詞或延伸聯想的方式替代語句中的短詞,成為踏查感受的詞句。

基於前次課程的經驗,本學期在課程操作的過程中增加了「至善,甲我以紋章」和「小埆幸」兩個單元,前者是啟發學生對於環境熟悉事物的敏感度與觀察力,後者則是透過混合土材與環境收集材料製作土埆的過程,增加學生對於質感的經驗,厚植學生反思質感的基礎。

  • 未來-探尋合宜的場域及形式實踐質感美

原初構想接續城市讀美記的體驗,在下學期進一步讓學生運用城市讀美記的刻鏤詞句以環境材質進行相似及反差的質感替換之試驗,再嘗試以紙製作不同觸感紋理之試驗,最後結合收集的材料質感作為成品。

然而,讓質感美的學習更加完整,深化成個人素養與能力。目前正在思考如何跨越學生在國中階段所習得材料操作技巧的限制,在校園中尋找得以直接處理現實生活中對象物質感改變的場域及實踐方式,來設計下學期的銜接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