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設計個人logo小方塊,與學生就方塊上的黑色白色區塊,討論彰顯出的文字型態與隱藏於背景的黑色空間淺藏的自己特質設計,再回去閱讀報紙內透過遊戲選擇更加了解自己與他人對應的關係。
本課程「報刊編輯初探」,施作對象為七年級語文資優生,透過安妮新聞的引介,讓學生比較其與市售報紙的差異和特色,並掌握以單版、單一主題為編輯原則的報刊設計
選定以情緒探索為主題的該期報紙,運用報紙上滿版印刷的情緒牌卡為切入課程的視覺化引導,進行「CSI 思考歷程」的圖像化表達。
本課程使用安妮新聞第七期。各組從文本中擷取重點,並繪製簡易文本架構於 2K 書面紙,最後分享文本內容。
透過測量身體,比對體型常模,認識自己的身形,讓學生多次練習尋找適合自己的比例穿搭;以上下身服裝的比例改變-腰線位置、上衣長短、長短袖長、長短褲長與褲型、或到鞋款高低,都有可能影響穿搭的比例感受?發現色彩也會影響視覺尺度,學習運用色彩表現身形比例美感。
「如何有意識地取景」、「如何 以照片建構對校園/自己的觀察」為課程的核 心問題。
「構成之美」因應疫情的變化,轉為線上課程從日常生活的體驗切入課程,將視覺藝術的美感構成與書桌整理、三餐飲食擺盤結合
教師介紹安妮日報的緣由,以及日報的組成、規劃,延伸到生活中的觀察體會,引導學生使用ORID討論法完成教師給予的任務培養其鑑賞及分析的能力。
(一)教師節敬師活動:《安妮新聞》為愛朗讀 (二)地球護衛隊:「動物悲歌」、「愛戀海洋」、「六頂智慧帽」思辨任務
安排在國文課、社團活動時間進行,以第七期「地球護衛隊」、第八期「我的朋友」及第十期「腦筋急轉彎」為主要閱讀教材
以自由輕鬆的方式閱讀報紙後,以〈圖〉〈文〉的方式寫下感興趣的標題、有感觸的內容和喜歡的圖畫,製作成小張〈議題明信片〉
以安妮新聞的情緒圖卡為主題,學生透過事件敘寫或情景繪製來表達情緒的感受力。
從台北到宜蘭|萬用防災課喚醒孩子防災意識_準備專屬避難包╳繪製地圖
台灣是地震、颱風的好發地區,面對疫情、氣候變遷災害頻繁、糧食問題我們必須正視防災準備。
從德國到宜蘭|食物拯救大作戰_看見食物背後循環╳創意剩食料理
從食物生產源頭開始思考剩食問題,檢視每個環節,從不同層級與角度探索。
創作者Sali Sasaki認為,認識傳統文化與自己的根源愈趨重要,孩子應具備介紹來自於哪裡、自己是誰的基本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安妮新聞報,思考並分析環境議題,最後完成圖卡作品。
從美國到宜蘭|從校園出發,創造理想公共空間_公共空間探索╳定格動畫製作
透過跨領域創作者的帶領,認識公共空間議題,學習感受與表達,創作出理想中的公共空間。
運用簡單的版面構成、配色等概念,以手繪方式編輯「東京奧運.臺灣代表隊」進行發表。
藉由分割構成練習,了解主從關係可以在視覺上形成焦點,分組設計零食盒。
課程以「觀察」、「欣賞」、「理解」、「歸納」、「操作」五個關鍵詞彙作為知識架構,每堂課中以一個詞彙作為主要的學習重點。
討論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飲料包裝開始,學校的合作社或超商所販售的飲料容積與外觀包裝的比例,透露出各種比例的巧思,使學生透過實際測量與紀錄,相同容積卻因不同的飲料包裝之高、矮、胖、瘦比例,給予的視覺上的差異,從比例KIT的操作回應至日常生活當中的穿衣技巧,發現身高比例與腰身位置所造成的身長視覺差異,以及相同高度的比例區塊內切割成不同幾何圖形與人的感受。